放大圖片
■劉曉峰調研正緊張作業的機組安裝和調試現場。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水路對於四川省的意義至為關鍵,堪稱天府之國的重要「經絡」。擔任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時,劉曉峰提出「以陸補水」思路,當時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2億元,是建國40年後投資的總和;他又以「航電結合」的創新模式,滾動開發,令四川創下世界河流渠化建設史上的新成績。
振川江航運 足跡遍碼頭
在世紀更迭之際,四川水運發展面臨空前的挑戰。而劉曉峰謀劃的「以陸補水」戰略,通過交通廳每年養路費撥出3,000萬用於航務工程配套,將全省水路管理下放地方等措施,力挺水路交通發展。
在四川省交通廳工作19年,劉曉峰走遍了四川每一條河道,每一座碼頭(四川僅鄉鎮客渡小碼頭就有2,400多座)。在他的努力下,樂山建成一座全國內河起吊能力最大的大件碼頭;岷江大件航道整治完成,並投入多起大件運輸;作為國家的水運主通道之一,嘉陵江全流域開發的12級電站已悉數完成修築,並實施梯級渠化,既確保各梯級水位的銜接,又保證過船設施的正常運行。
烏江遇斷流 涉水解民憂
回憶起這段工作經歷,最令他難忘的是1994年的那次烏江斷流。「當時武隆縣發生了山體崩塌,把整個烏江全部壓斷。烏江是當時黔江地區的運輸主動脈。斷流後,黔江鹽價漲到一元一斤;豬肉、化肥的價錢都成倍上漲,黔江向省裡緊急匯報說裡面有1,000多條火槍,社會有動盪之險。」
劉曉峰臨危受命,接受了烏江岩崩治理任務。他在會上表態說:「寧可犧牲我一個人,也要救活千萬人。」投入搶險復航工作後,他和工人、技術人員吃住都在烏江的船上,又鎮定指揮爆破和疏浚工作,圓滿完成了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