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反思:展覽的目的為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滅火輪內側

 與美國紐約紀念消防員而設置的靜態展覽和動態活動相比,香港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博物館就顯得遜色了很多。為何?因為遊客很難在葛量洪號滅火輪的展覽中,看到香港消防史中的精神和價值,目光所至,也只是大同小異的裝備展示。試想: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各國各地區的裝備大同小異,簡單的設備鋪陳,是否能夠起到宣導本土文化的意義,值得懷疑。

 博物館的功能,有陳列、研究和價值傳播這三大功能。僅就陳列而言,葛量洪號滅火輪上的展品,其時代意義和價值究竟在何處,導覽詞中沒有列出。香港消防史上有何驚天動地的大事、傑出的消防員有哪些人、殉職者的見義勇為之經過,這些都未能夠在滅火輪博物館找到。空洞的裝備與物品介紹,並不能夠激發起市民參觀消防部隊的熱情,也更加起不到價值宣導的目的和作用。

 香港的展覽,若有相關人物事蹟介紹,相當一部分是精英,小人物或平凡人的故事難以入大雅之堂。香港城市大學陳學然教授認為,香港文化長期浸染英文至上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考量或是思維都側重在技術、實用以及器物層面,這是在殖民地時代形成的觀念。殖民時代的格局中,統治者並不希望相關出現太多具有道德標杆意義的本土榜樣人物。同時,實用背景下,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氛圍日漸濃厚,人們家國意識日漸淡漠,高格局和大胸懷的人文理念也漸漸褪去。此種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今日。因此,當市民參觀消防展覽館時,他們會關注器械設備,但對殉職消防員的緬懷、香港歷史上較大的火災甚至消防工作的艱辛不易,不會想到如今香港消防員的每周工時會很長;同樣,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會對這些問題有太大的感受,從而導致展覽空洞化。

 陳學然教授認為,從形式上,將滅火輪作為展品搜集、陳列,並輔之以部分展品,確實是一種傳遞本土歷史的訊號和途徑,外國亦然。但是在香港,顯得有些徒有其表。因為本土文化的核心意義是人,是人的故事、人的價值。空洞的本土化,只是殖民時代延續的一種思維,在新的時期的自我殖民。如果不能確立有普世、人文、家國情懷的本土化,任何展覽都只是空洞的陳列,從而失去意義。 ■文:徐全

相關新聞
器物之外,更需人文內涵 (2013-05-27) (圖)
反思:展覽的目的為何? (2013-05-27) (圖)
「原道」之下的藝術現代性解讀 (2013-05-22) (圖)
記者手記:現代與後現代:不只是藝術的批判 (2013-05-22) (圖)
黃金的瑰麗 文明的交融 (2013-05-15) (圖)
大眾化:黃金與玉的對話 (2013-05-15) (圖)
獸面紋金璫 (2013-05-15) (圖)
鑄聯珠紋立鳥金牌飾 (2013-05-15) (圖)
捶揲纍絲蝙蝠趕珠龍紋金束髻冠 (2013-05-15) (圖)
人鳥形神像嵌綠松石金飾 (2013-05-15) (圖)
捶揲騎射武士金牌飾 (2013-05-15) (圖)
捶揲飛馬紋金飾牌 (2013-05-15) (圖)
親人、革命與近代中國 (2013-05-13) (圖)
孫科使用的賀年卡 (2013-05-13) (圖)
孫中山的回憶錄 (2013-05-13) (圖)
孫中山侄兒孫昌 (2013-05-13) (圖)
孫婉使用的荷錶 (2013-05-13) (圖)
孫中山女婿戴恩賽使用的海關通行證 (2013-05-13) (圖)
孫中山的女兒孫婉使用過的物品 (2013-05-13) (圖)
昭示新時代的意義 (2013-05-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