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展探微
在今次展覽策劃人皮道堅看來,「原道」是一個從中華文化的立場出發,在當代藝術的創造領域,重新建構現代性的過程。此處的「道」非單純是儒家崇尚的「聖人之道」,也非老子的「道」,而是涵蓋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範疇。今次展覽,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傳統中國文化的意象,也是現代性的跨文化對話。這是開放時代多元與包容的意義。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展覽以「原道」為名,本身即有回溯中華文化道統的意思。水墨、篆刻、中國畫,都只是一種媒介手段。在現代化是一個必然趨勢的情況下,創作風格的多元以及對媒介自身的創新,都成為一種使命和任務。根本上說,藝術的使命,是表達現代社會中的人的意義:在幹甚麼、想甚麼。
訴求文化本源
客席策展人皮道堅教授認為,華人區域的當代藝術自發展以來,一直受著「西方中心主義」的困擾。至20世紀90年代,人們自覺認識到,中國當代藝術應該有自己的「現代性」,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關於「實驗水墨」的討論,以「水墨性」語言方式的探索為契機,從文化精神方面深入對傳統資源進行重估、評價和利用。近年來,一些東方傳統媒材領域,如水墨、天然漆、陶瓷,以及被植入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的新藝術媒體領域,如裝置、行為、影像等,被積極地納入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和論述,呈現出特殊的、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發展的模式。
皮道堅覺得,今次展覽展出了兩岸三地及海外的華人藝術家的傑作,內地、香港和台灣共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存在著一脈相承的文化血緣關係,同時在現代化進程中又發展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點:香港華洋雜處,與內地文化語境有細微差異;台灣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特性又具有鮮明的地區文化特色;內地是傳統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地區,文化資源豐富,但是經歷了20世紀的革命運動後,傳統文化被重新刷新和篩選。
據悉,主辦者始終認為,如今審視本土傳統藝術媒介在現代演進過程中的角色,不僅不應導致一種封閉的語言觀,相反更應保持一種開放、多元的語言觀,只有如此中國當代藝術才能更加彰現出新的活力。展覽力圖在傳統藝術媒介和傳統文脈、文化差異性和文化歸屬感的當代表現等方面進行一些探索,意在為「開放.對話」的主題添加一個新的維度,讓當代藝術領域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運用獲得更為廣泛的認知。
角色與身份:人與狗的錯置
後現代去發掘中國價值,可以從外來文化的形象中去進行闡述。李軍創作的「角色與身份」系列,似乎能夠顯示出這一種戲謔的反諷與角色的尷尬。他的這組畫作,取名為「角色與身份」。從名稱中能夠判斷,這是一種對人生角色和地位的反思與重探。但是,如果立足於後現代的立場,則我們能夠清楚感覺到,人,永遠是藝術創作的主題。
「角色與身份」系列的巧妙之處在於,人是隱藏在動物之後的。該組作品選取的意象,全部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狗。狗的形象,確實在不同世界的價值觀中,有著天差地別。例如,在東方世界中,尤其是華語文化圈中,狗的形象會負面很多——狗仗人勢、狗腿子、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總之,狗是一種絕對不會帶來任何正面效果的動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呢,狗又是另一種格調:忠誠、正直、友善。更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西方社會對狗的想像,是從童年開始的。各種動漫題材,都會對狗進行了大量描繪,從而形成了難以改變的印象。迪士尼的《101斑點狗》,便是西方價值觀中的狗。因此,後來中國人對狗的想像出現轉變,其實和西方文化的傳入有很大關聯。
那麼,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看待李軍的「角色與身份」系列作品,究竟能夠有怎樣的信息解讀呢?如若結合今次的「原道」展覽,它所闡述的是中國藝術新概念的主題,因此,這組「角色與身份」系列作品,是對中國文化、而且是當代時下文化的一種表達和闡述。不過仔細觀察作品則會發現,其中的狗的形象,幾乎全部都是西方外來的藝術裝飾。例如嬰兒帽、山姆大叔帽子、海盜形象、廚師裝扮等等。看後給人的感覺是: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已然已經無法再準確分別東方和西方,縱然我們對時下或有不同的感受甚至非議,但是這一切是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體制中。願意與否,這是一個事實。一隻狗,身份可以不同更換,角色也可以不同更換;同樣的,人也是如此。有時因為生活所迫,甚至會同時擁有不同的身份。這一切,都是我們能夠在「角色與身份」系列中呈現出來的藝術訊息。只不過,在藝術上,這些只是簡單的一隻狗或者一群狗。
停下腳步:請上二樓
文化是活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如果漫步於佐敦或是油麻地一帶的唐樓街道區,會發現除了居住之外,屋宇也是可以用來的經商的。從一樓上去,到二樓三樓,會有美髮、美容、保健按摩甚至小吃店等不同的經營形式。當然,如果在台北的平民區或者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廉價消費地段,都會有這樣的街區存在。藝術家陳世明創作的《請上二樓》,便是將這類活躍在居民生活區中的商業店舖描繪出來。我們平時或許早已習慣了它們的存在,但是,當陳世明將大量的此類舖面整合在一個作品裡的時候,則會讓人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壓力感。
作為一幅攝影作品,《請上二樓》關注的是都市,但卻是都市的邊緣。作為台灣彰化人,陳世明用自己的鏡頭去記錄眼中的台北、高雄或是經過都市化步伐後的新地域。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台灣熱衷於都市更新,而每個城市的都市更新步伐或措施,有時也備受詬病和指責。原因為何?因為都市的主體究竟是人還是建築?是人的幸福還是閃爍的霓虹燈?這一點,恐怕無人能夠回答。因為,即便我們在心中知道人是一座城市的主人,但是,我們無法迴避生活的壓力和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卑微的要求:在一個以秒為計數單位的城市裡,我們希望有自己的一個居住、落腳的地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尊嚴。
《請上二樓》的震撼之處在於,陳世明是用鏡頭記錄的真實生活,且他將大量照片進行疊加,在視覺效果上,向我們傳遞了無比沉重的壓力感:這不是高檔的消費區,你有生活的需要,就請上二樓,他們能為你提供價廉物美的服務,因為,他們需要為你服務,他們也有著無比沉重的生活壓力。停下腳步,請上二樓——這或許就是文化的本源,也是所有人面對的生活重壓,無論你的種族、國籍是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