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偉手捧的是「雙龍抱耳花瓶」。馮鐵 攝
如果說會澤散落在縣城各個角落的古建築們依然站在原地經風歷雨,那麼一度在會館廟宇必不可少的香爐、蠟台及鐘、磬、缽一類的佛事用品和盆、壺、鍋等家用器具這些銅製品,則早已經通過民間銅器藝人的手而飛入工藝品的殿堂。被讚為「中華一絕」斑銅工藝就是會澤民間銅藝最美的代表,歷來享有盛譽。
會澤斑銅的起始和傳承為今會澤古城銅匠街張氏一族。據傳,張氏祖先為明代宮廷銅匠。清康乾時期,全國商賈雲集會澤採辦京銅,大批銅匠隨之移民來滇,張氏祖上亦在其內。他們到會澤定居後,發揮祖傳宮廷手藝,吸收當地堂琅銅洗薄膜鍛打工藝,用會澤所產自然銅,經幾代人摸索而創造出斑銅生斑鍛打工藝。2009年6月,張氏斑銅十二代傳人張克康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斑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薄酬承絕學 厚禮慶港歸
今年春節,張克康去世後,由幼子張偉繼承祖業,是為張氏斑銅十三代傳人。1988年出生的張偉,聊起斑銅時已經頭頭是道。他說,斑銅製品分「生斑」和「熟斑」,熟斑可以用冶煉銅打造,1997年香港回歸,雲南送給香港的紀念品「孔雀瓶—吉祥」,即為斑銅熟斑製品。生斑的話,須用含銅量達90%以上的自然銅做原材料,完全手工錘打,幾個月才能打造一個。成品生斑製品在其橘紅色的基面上,均勻地佈滿了燦爛奪目的天然銅斑,它們閃亮晶瑩、富麗堂皇、變化微妙,像凝固成形的鑽石的光芒,所以又被稱為「金屬寶石」。
他還說,鍛打生斑需要自然銅,因為原材料的稀少,打銅無法維持家裡的正常開支,父親除了打銅,還要以推豆腐、賣豆腐來謀生。也因為這個緣故,老人生前不是很願意兒子繼承自己的手藝。初高中時,只在閒暇之餘,父親才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鍛打技術,大學畢業後又讓他進了當地的一家企業上班。只是在父親去世前的幾年,看出他的志趣和心意難以改變,才允許他辭職回家,悉心相傳生斑鍛打關鍵技術。作為家族傳人,張偉對未來的路看的很清楚:「絕大多數做斑銅的,以後的發展方向都只能往熟斑的路上走,我們也一樣。至於生斑,還是要走下去,因為這是張氏斑銅的根,已經10多代,不能從我這代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