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文化功能的缺失與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黃花崗主體建築紀功坊

——重訪廣州黃花崗、紅花崗隨想

 廣州先烈路上,有兩個特別的「崗」,一個是黃花崗,另一個是紅花崗。黃花崗,以安葬1911辛亥年廣州起義的七十二烈士而聞名;而紅花崗,今日的廣州烈士陵園,則長眠著早年中國革命中,為了實踐蘇維埃理想而獻身的英武青年才俊。這兩個地方,歷史遺跡眾多,人文內涵豐富,承載著歷史文化傳播功能。但到此的市民,大多對兩處歷史的來龍去脈、人文內涵不甚了解,或早已遺忘。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在廣州,無論是行走在紅花崗,還是漫步於黃花崗,最為明顯的感受:這裡是一個晨練耍太極的廣場,是情侶牽手愛情的夢工廠,卻不是歷史文化的地標。與香港的和合石浩園太過平靜的現實比較,紅花崗與黃花崗則顯得太過喧鬧。但是香港的平靜和廣州的喧鬧,都折射出一個共同的現象:對歷史的快速褪忘,文化傳遞功能的缺失。在一些文化從業者看來,這完全是教條模式所導致的文化功能的錯位。

日日到此,卻不知其所以然

 毫無疑問,紅花崗也好,黃花崗也罷,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兩個地方。它們同處一城市,共存一馬路,卻是不同時代的洪流中,中國青年人實踐國家理想的地標和聖域。碧血黃花、萬古流芳。但是波瀾壯闊,已經只屬於過去。

 記者在黃花崗隨機詢問了十位到此的市民,年齡從二十多歲到五十多歲不等,有男有女。他們均表示,對黃花崗的歷史不是很了解。有的人知道這裡是烈士墓或辛亥革命遺跡,但是卻不知道這些犧牲的人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人物。一位晨練的老人覺得,中國近現代史這麼動盪,根本分不清這些人是哪一個歷史時期的英雄。

 另一位在黃花崗公園內跑步的年齡近三十歲的80後年輕人則告訴記者,他的家距離黃花崗很近,每天,自己都會到這裡來跑步健身。而自己讀小學和中學時,學校也會組織在清明時節前來掃墓。但是,每次的活動內容都是很公式化的。自己早晨帶好飲用水和食品,中午抵達黃花崗,鞠三個躬,就解散放學了。因此,他從來沒有認真看過,公園中的歷史建築、石刻、碑文究竟是甚麼。

 一位文化評論人士覺得,對多數人而言,這兩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功能早已被當下諸如晨練這樣的生活文化與時尚文化功能所取代。他覺得,固然,在一個文化場所,文化內涵與精神意境的獵取,是多元化的。但是,追本溯源,紅花崗與黃花崗的歷史脈絡,應當被更多當地市民所熟知。城市的歷史感,終究是靠市民去體現的。否則,又如何說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呢?

彼時真摯的愛情,在訣別時更珍貴

 市民日日來到這兩個地方,卻不了解其中歷史。那麼,是園中的講解牌、說明指示不夠嗎?記者觀察到,其實裡面的文字說明是相當詳盡的。但是,這些解說文字,甚至歷史建築本身,都激發不起市民的興趣。

 據悉,如今紅花崗和黃花崗,是廣州市著名且重要的市民文化活動場所。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建、修繕與擴大,兩處陵園顯得越來越宏偉、越來越壯觀。綠化的樹木愈加枝繁葉茂;亮化的燈光更顯奪目絢爛。的確,今日的廣州,這兩處場所已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全民參與」的思維導向下,很難想像:如若廣州市民失去了這兩處場所,他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只不過,市民不能失去的,是一個現代生活的文化場所,而非歷史文化的勝地。「假如沒了這兩個地方,我們去哪裡散步、晨練呢?」這是一位市民的反問。這並不是無意義的假設,而是對歷史的一種重構。

 在紅花崗,記者隨機找到了一對正手牽手、甜蜜恩愛中的情侶。他們就讀於廣州一所著名的高校。記者指著不遠處、用肉眼清晰可見的一對情侶雕像問道:「請問,你們是否知道或了解這座情侶雕像所表達的故事或內涵?」這對情侶鄭重地看了看那座已歷經風霜的雕像,很禮貌而又無奈地回答了一句「真不知道啊,來了很多次,從來都沒想過,更沒仔細看過。」他們告訴記者,經常來紅花崗公園,是因為這裡的林蔭道的確很適合情侶增進感情。其中,女方還告訴記者,讀小學的時候經常來這裡,但是早就已經忘了那時的經歷。

 記者所提及的情侶雕像,主人公是周文雍與陳鐵軍。愛情,在訣別時更珍貴。他們二人,在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偽裝成夫妻,開展工作,堪稱真實版的「潛伏」。廣州起義失敗後,他們往返香港和廣州,並且為了掩護其餘革命者撤往香港,冒險工作,最終由於叛徒的出賣,雙雙被捕。1928年,在拒絕了投降之後,他們被判處死刑。處決之前,二人決定在刑場上舉行婚禮。「讓我們的鮮血成為愛情的禮花;讓反動派的槍聲,成為我們新婚的禮炮。」這是二人留下的最後遺言,可歌可泣、浪漫感人,堪稱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再現。他們的故事,在當時代的青年人中,產生了巨大的迴響。

 可惜,當年的愛情典範,已然難抵流行文化的衝擊,在新一代人中,無人知曉、無人問津。

文化功能錯位 好素材未傳揚

 在新的時代中,人們固然不必要日日沉浸和生活在革命、戰爭時代的悲壯中,但是,埋葬了先烈,不代表忘卻了歷史事實,也不代表失去了歷史回憶。不管怎樣,紅花崗和黃花崗,首先是以文化歷史的載體出現的,也是一直以來認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位製作過紅色偶像劇的內地電視人對記者表示,在當下的多元化社會氛圍中,無論是紅花崗所代表的左翼革命;還是黃花崗所象徵的辛亥革命,都已經是一種與個人微觀世界不相關聯的大歷史文化結構的敘述;在強調個人價值和自我認知的今日,這種大結構主義的敘述模式,並不太受青年一代人的歡迎。

 他告訴記者,其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參加革命運動的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與今日的青年人一樣,都趕時髦、追流行。類似於周文雍、陳鐵軍這樣的愛情故事,其實完全能夠用一種更加活潑、現代和創新(例如卡通)的方式去傳播他們的感人故事和價值,無論是歷史知識普及還是正確愛情觀的培養,都是難得的好素材。如果創作得好,其藝術性、可讀性絕對不亞於韓劇或歐美片,完全能夠加深市民對紅花崗或黃花崗的歷史認知。但一直以來,由於採取的文化傳播形式太過單一教條,基本是在清明時節由學校、機關組織去瞻仰、掃墓,除此之外,毫無創新。行禮如儀、八股教條的方式,只會惹人反感、忘卻。因此,對於有些人兒時來過無數次烈士陵園或黃花崗,但卻對其中的細節一無所知,這位電視製作人覺得毫不意外。

 他告訴記者,在一些先進國家,對歷史人物、道德典範或先聖先賢事蹟的傳承,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卡通、玩偶、兒童話劇,手段眾多,語言平實,沒有空洞的大道理。人物的形象塑造,力求真實、人性化而非完美的臉譜化。因此,這位製作人認為,如今紅花崗與黃花崗,變成了純粹的市民休閒文化公園,而缺失了歷史文化功能的定位,是一種文化功能錯位,且是由於文化傳播方法太過教條所致。

相關新聞
歷史文化功能的缺失與反思 (2013-06-10) (圖)
先烈路 (2013-06-10) (圖)
紅花崗公園 (2013-06-10) (圖)
黃花崗公園 (2013-06-10) (圖)
器物之外,更需人文內涵 (2013-05-27) (圖)
反思:展覽的目的為何? (2013-05-27) (圖)
「原道」之下的藝術現代性解讀 (2013-05-22) (圖)
記者手記:現代與後現代:不只是藝術的批判 (2013-05-22) (圖)
黃金的瑰麗 文明的交融 (2013-05-15) (圖)
大眾化:黃金與玉的對話 (2013-05-15) (圖)
獸面紋金璫 (2013-05-15) (圖)
鑄聯珠紋立鳥金牌飾 (2013-05-15) (圖)
捶揲纍絲蝙蝠趕珠龍紋金束髻冠 (2013-05-15) (圖)
人鳥形神像嵌綠松石金飾 (2013-05-15) (圖)
捶揲騎射武士金牌飾 (2013-05-15) (圖)
捶揲飛馬紋金飾牌 (2013-05-15) (圖)
親人、革命與近代中國 (2013-05-13) (圖)
孫科使用的賀年卡 (2013-05-13) (圖)
孫中山的回憶錄 (2013-05-13) (圖)
孫中山侄兒孫昌 (2013-05-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