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甘肅旅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岐黃故里周祖地 紅色搖籃是慶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陝甘寧三省交匯處鑲嵌著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黃土層最深厚的「天下黃土第一塬」,坐落於此的慶陽積澱了與黃土塬一樣厚重、博大的歷史文化,華夏早期農耕文明肇始於此,醫祖岐伯論道於斯,周先祖開啟農耕文明先河,南梁紅色星火相傳照亮陝甘邊根據地。獨特高原風貌、悠久歷史文化、淳樸民俗風情以及富饒物產資源孕育出的「岐黃故里、周祖聖地、紅色南梁、慶陽香包」四大文化旅遊品牌,正在讓今天的甘肅慶陽成為旅遊熱土。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岳、肖剛

1920年,法國人桑志華在慶陽華池縣發現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之肇始,開闢了中國考古史的新時代;1973年,沉睡250萬年的黃河古象化石在慶陽合水縣挖掘出土,成為當今世界上已發現保存完好、個體最大的劍齒象化石標本;1978年,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化石在慶陽馬蓮河流域出土。目前,慶陽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

慶陽位於甘肅東部,轄7縣1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4萬。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前,慶陽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後人據其論述撰寫出《黃帝內經》,成為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岐黃故里」由此得名。7000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周先祖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

戰國秦長城橫跨慶陽鎮原、環縣、華池三縣,雄姿尚存,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聞名遐邇,失而復得的華池雙塔寺等文物古蹟更令世人歎為觀止。

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中「陶複陶穴以為居」,講述的就是周先祖在慶陽挖掘窯洞,作為居處的故事,直至今日,這種居住形式仍得以保留,慶陽因此又被稱為「窯洞博物館」。歷經千年變遷,從窯洞中孕育出的剪紙、香包、刺繡、皮影等民俗文化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周祖農耕文化之鄉、香包刺繡之鄉、道情皮影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荷花舞之鄉、徒手秧歌之鄉……一頂頂歷史文化、鄉土民俗氣息濃郁的桂冠熠熠生輝。環縣道情皮影戲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陽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基地,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

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的慶陽盛產的各種特色小雜糧備受推崇。慶陽還因地處最佳緯度區而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這裡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以及全國質量最優、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此外,慶陽石油、煤炭資源稟賦優越、儲量豐富,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傳統能源接續區。

古老文明的慶陽史蹟繁富,文化燦爛,物產豐盈,人傑地靈,這方歷經滄桑巨變的土地正在憧憬著旅遊業無限美好的未來。

相關新聞
岐黃故里周祖地 紅色搖籃是慶陽 (2013-06-29) (圖)
四大品牌 助推旅遊新跨越 (2013-06-29) (圖)
周祖遺陵 華夏文明朝聖地 (2013-06-29) (圖)
紅色南梁 革命火種世代傳 (2013-06-29) (圖)
天馬奔騰展神武 葡萄美酒壯聲威 (2013-06-19) (圖)
天梯映古雪 石窟鼻祖地 (2013-06-19) (圖)
天馬躍千年 世界皆驚歎 (2013-06-19) (圖)
高僧舍利塔 港法師住持 (2013-06-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甘肅旅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