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陝甘寧三省交匯處鑲嵌著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黃土層最深厚的「天下黃土第一塬」,坐落於此的慶陽積澱了與黃土塬一樣厚重、博大的歷史文化,華夏早期農耕文明肇始於此,醫祖岐伯論道於斯,周先祖開啟農耕文明先河,南梁紅色星火相傳照亮陝甘邊根據地。獨特高原風貌、悠久歷史文化、淳樸民俗風情以及富饒物產資源孕育出的「岐黃故里、周祖聖地、紅色南梁、慶陽香包」四大文化旅遊品牌,正在讓今天的甘肅慶陽成為旅遊熱土。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岳、肖剛
1920年,法國人桑志華在慶陽華池縣發現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之肇始,開闢了中國考古史的新時代;1973年,沉睡250萬年的黃河古象化石在慶陽合水縣挖掘出土,成為當今世界上已發現保存完好、個體最大的劍齒象化石標本;1978年,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化石在慶陽馬蓮河流域出土。目前,慶陽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
慶陽位於甘肅東部,轄7縣1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4萬。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前,慶陽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後人據其論述撰寫出《黃帝內經》,成為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岐黃故里」由此得名。7000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周先祖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
戰國秦長城橫跨慶陽鎮原、環縣、華池三縣,雄姿尚存,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聞名遐邇,失而復得的華池雙塔寺等文物古蹟更令世人歎為觀止。
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中「陶複陶穴以為居」,講述的就是周先祖在慶陽挖掘窯洞,作為居處的故事,直至今日,這種居住形式仍得以保留,慶陽因此又被稱為「窯洞博物館」。歷經千年變遷,從窯洞中孕育出的剪紙、香包、刺繡、皮影等民俗文化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周祖農耕文化之鄉、香包刺繡之鄉、道情皮影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荷花舞之鄉、徒手秧歌之鄉……一頂頂歷史文化、鄉土民俗氣息濃郁的桂冠熠熠生輝。環縣道情皮影戲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陽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基地,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
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的慶陽盛產的各種特色小雜糧備受推崇。慶陽還因地處最佳緯度區而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這裡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以及全國質量最優、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此外,慶陽石油、煤炭資源稟賦優越、儲量豐富,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傳統能源接續區。
古老文明的慶陽史蹟繁富,文化燦爛,物產豐盈,人傑地靈,這方歷經滄桑巨變的土地正在憧憬著旅遊業無限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