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第二季GDP按年升7.5%,符合我們的預期,增速較第一季的7.7%放緩。上半年實質GDP按年增長7.6%,低於市場預期的7.7%,不過仍高於政府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標為增長7.5%。政府認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更進一步確認我們對內地短期內不推刺激經濟措施的預期。
上周四港股瓻及A股上證綜指分別大幅上漲2.55%和3.23%,主要是內地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形勢嚴峻,李克強總理強調會穩增長,遂惹市場憧憬中央將出招救經濟。上周五我們在本欄題為「中央政策基調料不會有大變」一文指出:「在我們看來,只有在經濟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政府才有可能會被迫出手。但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速還未至於出現失速,因此現在推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從昨天公布的數據和政府的言論看,經濟情況仍在可接受的範圍,新領導層強調調整結構的決心堅決,傾向寧以短期的陣痛換取長遠的經濟改革。在此背景下,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改革將成經濟增長的首要任務。
不過,市場要求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的訴求增大也不無道理,之前內地公布的一些主要經濟數據確顯示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例如,六月出口下跌3.1%,顯示出口業正面臨寒冬。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走勢的背馳擴大至歷史性水平,反映出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嚴重。事實上,儘管經濟增速在可接受的範圍,但相較上一季,經濟增長確實放緩,上半年增長7.6%,也低於市場預期。
誠然,市場的反應可以理解,但亦不能忽略的是新一屆政府的經濟調控思路已今非昔比,之前的粗放式經濟的特徵是一旦放緩便大舉投資,造成的危害現已積累至危機水平。新政府開始忍痛治理,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能容忍經濟增長放緩。
不可否認,政府不急於推刺激經濟措施,經濟在下半年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在去粗放增長模式過程中,經濟增長點替代還需要過程,而穩增長政策效應遞減,而調控房地產需求、控公款消費等,亦制約了經濟的增長。
但是,李克強總理亦提出「底線論」,意味要穩住底線,在必要時會推刺激措施,但推出的不會是類似過去諸如大搞基建等粗放式的投資,而是具針對性與促進經濟轉型的措施。
例如,在促進經濟轉型方面,一方面讓市場力量迫使例如鋼鐵與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實行關停轉併,另一方面則通過財政、金融以及產業政策等,扶助及支持例如新能源、高新科技、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以增加新經濟增長點並創造就業。
因此,投資者不能再以舊思維去解讀內地經濟的新形勢,要把握的是內地的穩經濟思路已變。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辨別方向,發掘投資商機。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