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通識教育科在新高中課程指引設定了6大單元框架,但要在短短3年內拿捏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令學生「夠料」應試,讓不少教師頭痛。教育局及考評局上月在網上發放通識科「課程評估資源套」,重新闡述課程深廣度,教「老師教通識」。有資深通識科教師指,該資源套如同「天書」,每個單元均附有例子解說,有利教學,但認為資源套來得太遲,而倘按「天書」所言,從前學校至少多教了25%根本不會考核的課程內容,浪費了9個月時間。
教育局及考評局聯合編訂合共102頁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資源套—釐清課程、評估有方》,明言要協助教師解讀該科課程指引,釐清課程深度與廣度及教學重點,並掌握公開考試要求。另外,資源套清楚表明,其曾引用的例子並非公開評核「範圍」或「熱門議題」,不應讓學生操練。
怕學生「執輸」 教埋「細菌論」
漢華中學資深通識科教師嚴志峰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通識科深廣度難以捉摸,為了讓學生掌握最多知識應試,大部分教師「寧教多,莫教少」,衍生教多於學(Over Teaching)問題。資源套證明,以往教師教得太多,並過於傾向「知識為本」。以6大單元之一「公共衛生」為例,有教師連生物科「細菌理論」均教授,偏離公開試考核範圍。
嚴志峰認為,資源套來得太遲,但認為對教學有幫助,尤其是新手通識教師。他指6大單元分開用例子闡述,明顯避開學術理論,多以社會現象、影響、成效、困難等方面著手,有助了解各單元「重點」。
現教考合一 釐清深廣度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表示,資源套體現教學與考評合一,有利師生適當理解課程及應付公開試。以往通識科教師只能憑空或按經驗教學,現資源套附有例子說明,可釐清教學內容深廣度,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重點議題中,資源套提示改革背景和進程可略教;改革影響與差異則可詳教。教師可因應課題,以相類例子輔助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