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本土年輕人的古典節樂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古典音樂只是屬於職業樂手的演奏?「香港節慶管弦樂團」會告訴你,顯然不是。

 這是一個由本土八九十後青年人發起,並孕育屬於他們音樂文化的非牟利團體。雖然僅有短短四年歷史,但位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內心懷抱的,卻是復興古典音樂傳統的熱情。他們帶來逾百人的演奏及演唱大隊,但卻並非盈利的職業樂團,每個人在音樂之外另有自己的一份正職。

 今個夏天,在他們的「節樂頌」從商場走進大會堂再步入文化中心之同時,我們也樂於與該樂團的年輕創辦者李承謙分享屬於八十後世代的古典樂之情。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潘達文

 古典音樂以驚喜式的浩蕩走入商場,還是古典音樂嗎?會不會流於消費氣息?「香港節慶管弦樂團」恰恰在用他們的年輕魅力挑戰平台的可能性。他們即將在新城市廣場舉辦的管弦樂快閃演奏會,摒棄了傳統管弦樂舞台的演出方式,以類似快閃演奏進行創舉演出,平日熙來攘往的購物大道變成了表演「舞台」,樂手們從四面八方走入商場,形式上已經讓人眼前一亮,其後再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快樂頌》貼近聽者。所謂古典音樂,其實本就是人們耳熟能詳而不拘泥於傳統舞台的。

 香港節慶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李承謙,雖然非常年輕,卻已經創辦了這個樂團整整四年。他表示,一路以來,樂團的路向是希望走得比較具革命性、更創新些。「有時候感覺香港的古典音樂界好像來來回回看演出的都是那班人,其實可以將一些平時人們可能覺得很複雜、很難接近的古典音樂,用更革命性的方式讓人欣賞。」

 今個樂季,其實已計劃足足一年,當中又牽涉很多行政考慮,譬如怎麼排演出來,編曲上能不能允許不同的樂器和觀眾的欣賞空間結合。「快閃」尤為困難之處在於不是所有樂曲都允許樂手去「快閃」。李承謙表示:「因為快閃真的要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人走出來,且每個樂手要能follow到之前那個樂手,不可以只是自己做自己,需要考慮舞台運用的技巧、演出者本身素質等等。」又因不是在一個concert call中,所以演出中很多變數,都需要很好去掌控和構思。

將古典音樂帶到「最前線」

 管弦樂與合唱的大型快閃演奏,其實在香港是首次嘗試,尤其這個「第一次」又在商場中進行。李承謙說:「今年我們樂季做的三部曲中,快閃是第一部,首先希望能讓一些完全不認識古典音樂的人對其有所接觸,其後的第二部會和林子祥在大會堂合作,將一些古典音樂mix進流行音樂中,第三部曲則將會在文化中心,為大家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作品。」

 作為樂團的創辦人,他認為節慶管弦樂團希望的,是用一些比較年輕的方法去表現比較複雜的古典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非常家喻戶曉,而年輕樂手們則希望深入淺出,樂曲雖然具有深度,但演奏出來的形式則可以是很有活力的。「所以我們的做法是一開始讓不同樂手從商場的各個不同地方走出來,最後進行百人大合奏。」

 今時今日的香港,越來越多兒童在學古典音樂,走在街上隨處都能見到背著小提琴等樂器的小朋友,而20多年前,李承謙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所以他相信,正是這種風氣之下,大多數人可能自小已對音樂有一些認知。雖然最早期的古典音樂是教會音樂,但經過一路發展,現代古典音樂已是民間音樂和教會音樂融合組成。「所以如果將古典和流行截然分開,未必是最準確的。」李承謙強調,其實今時今日的古典,都是從前很流行的、一些影響深遠的樂曲。

 又出於自己個人從小學習音樂的經驗,他認為這一代香港年輕人很多已有能力改變人們過往對古典音樂的刻板印象。「因為有那麼多小朋友可能像我一樣從20年前就開始學樂器,如今我們已經長大,我們應該將那種變革展示出來。」

 所以選擇商場作為今夏首個表演場地,反而是格外希望將音樂帶到人群中去。李承謙說:「香港整天被人說是購物天堂,大家出來玩的一個主要地方可能也是商場,所以如果我們想將古典音樂帶到最前線去,其實在商場演奏會是一個最直接走到最前線的方法。」

名校學子希冀創造新現象

 李承謙在創辦節慶管弦樂團之外的人生經歷,其實和古典樂看似關係不大。他讀的第一個學位是BBA(工商管理學士)下一年將要開始讀PCLL(成為律師必備的法律專業證書)。所以實際上他的人生路向是成為法律專業人士。中三之前,他就讀於名校拔萃男書院,其後拿到獎學金去英國哈羅公學四年,但因為從四歲起就在父母的「逼迫」下學小提琴,拉了小提琴整整21年,所以雖然後來讀的專業和音樂沒直接關係,但音樂仍然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當初也是因為從小一直拉琴,因此才拿到獎學金去英國,到了那邊之後發現環境和香港很不同,畢竟英國有四五百年古典音樂歷史,一個禮拜幾乎每天下課都要練琴,不但在教會要演奏音樂,有室樂比賽,還有大師班,一路在這種文化下成長,直到中七畢業回香港,那時突然感覺,為甚麼在香港好像少了很多機會、少了很多表演和分享音樂的感覺。」於是李承謙開始思考個中原因,很快他發現,與他有相似成長經驗的八十後不在少數。

 他最難忘的一件事是在港大讀year 1時,那年恰逢四川大地震,舉國悲悼,他就提議舉辦籌款音樂會。「當時也不知會否有人一起幫忙,就在學校舉著旗子問有沒有人願意一起演奏籌款。這才發現原來很多過去學習音樂或是現在正讀音樂學位的朋友,他們和我差不多年紀,一聽到有這樣一件事,立刻就出來響應。」李承謙本來不懂得做指揮,本以為籌款音樂會只是純粹的小型室樂形式,結果不料聚集了多達100位樂手。「所以就不能只有一個首席,於是我從那時候開始走上指揮台,聽取很多老師的意見,開始專業地鑽研指揮。」

 那次賑災籌款音樂會後,他發覺到原來香港有一大部分八十、九十後的年輕人,都有著和他相似的經歷——小時候被爸爸媽媽迫著學音樂,長大之後在音樂方面已有一定成就,其中有些真的到國外去進修,也有些像他這樣發展出其他出色的專長、做著和音樂無關的專業。但他認為,如果因為自己讀了法律,之前拉的那麼多年就付諸流水,那其實很殘酷。「經過籌款音樂會後,我發現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就想不如做個樂團,讓這個樂團成為一個家,幫那些八十九十後的年輕音樂人——無論他們是音樂專業還是已經轉行的,這個樂團都能成為他們的一個社群,大家在暑假可以暫時放下手上的事,一起做演奏。」

 李承謙相信,他們的演奏,可以讓香港人知道,香港現在有一個改變了——這是對古典音樂有熱愛有追尋的年輕人帶出來的。他們希望創造一個香港古典音樂的新現象。

 樂團成立四年來,成員也在一路擴張,從八九十人,逐步擴大到今天加上合唱團之後的300人。成員們也發現,很多人都是在同一背景下長大的—不但是爸爸媽媽迫著學音樂,更可能小時候參加各種比賽時一直是對手,隨著時間荏苒,彼此可能去了外國讀書、或者進入不同社會範疇,但恰恰因為報名加入這個樂團,十幾年不見的故知在此重遇。李承謙說:「每次聽到加入我們的成員告訴我,他們本身可能早就認識,從小一起長大,但很久未見,直到在這裡重逢時,那種欣喜我自己也覺得很窩心。」

 該怎樣定義這批年輕人的古典音樂力量呢?

 李承謙說:「我們是專業的非職業樂團。」期望他們以這專業的赤誠,一路走得更好。

相關新聞
本土年輕人的古典節樂情 (圖)
孤軍不寂——台灣插畫師不達景 (圖)
歷史建築化身動漫基地 活化項目承載文化意義 (圖)
走東走西:西方分析中國抗日 (圖)
海上瓷路 外銷瓷器的輝煌成就 (圖)
《蛙》世界語版本年底出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