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長策會昨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左起為長策會成員蔡涯棉、張炳良、孎荌炊庤擊源驉C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先顧基層長者茤苳 重建房屋階梯減社會分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特區政府昨日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建議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是47萬個單位,公私營比例是6:4,以帶出公營房屋供應主導的訊息,又認為需穩定樓市,重建房屋階梯。文件指,明白青年置業訴求,但認為基層家庭、長者及茤苳廘左獄搢D更殷切,需優先照顧。文件又認為需檢討不同房屋機構的角色,包括私人參建居屋及市區重建局增建中小型單位等。同時,文件建議發牌規管茤苤A以及改革公屋輪候冊的配額及計分制(見另稿)。
林鄭:齊心討論增樓房供應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出席公開活動後表示,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需求大於供應的問題,期望未來3個月的諮詢期內,各方可齊心討論,在最短時間增加土地和樓房的供應,盡快幫助居住環境欠佳的家庭。
政府自去年9月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研究了近1年,昨日將題為《凝聚共識、建設家園》的諮詢文件交予行政會議,並同時展開公眾諮詢3個月至12月2日,諮詢完結後,委員會整理公眾意見,向政府提交報告。文件形容,當前房屋問題嚴峻,造成社會分化以至階級矛盾惡化,長遠房屋策略冀為每個香港家庭提供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包括基層市民的公屋、中下收入階層和青年首次置業者的居屋及其他資助房屋,以及穩定私人樓市,優先照顧港人的住屋需要,幫助有能力者置業,重建房屋階梯。
不下硬指標 比例保彈性
長策會強調不主張定下任何置居的硬指標,但以新增房屋需求等多個因素,計算出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應介乎44萬至50萬個單位,以中位數的47萬個單位作為供應目標,當中60%、28.2萬個單位是公營房屋,公屋和居屋比例會保持彈性,其餘40%、18.8萬是私營房屋。長策會建議房屋需求推算應每年更新,適時反映政策或環境的轉變。
張炳良:覓地建屋大挑戰
諮詢文件列出政府現時採取的措施,包括增加發展密度、放寬或解除薄扶林和半山發展限制、檢討社區設施用地、重建舊屋h、填海、發展岩洞、發展新界東北、擴展東涌新市鎮等,但就沒有提出增加供應的新方法。身兼長策會主席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日於記者會上表示,認為47萬個單位是合理估算,當中無考慮供應的問題,但坦言如何達到目標,例如覓地建屋,將是一大挑戰。
消息人士昨稱,公私營房屋6:4比例,是期望帶出公營房屋為主導的訊息,以發揮促進社會流動的作用,坦言「不想五五比例,但七三、甚至八二,或令每年私樓供應減少,從而推高樓價」。
增居屋助青年「上車」
青年置業訴求近年備受社會關注。不過,文件指出,基層家庭、長者,以及居住環境惡劣者的住屋需求更為殷切,更需要政府協助。文件解釋,鑑於年輕人正值盛年,向上流動潛力較大,認為增加居屋供應能有效回應年輕人訴求,故長策會建議政府於現時既定承諾的新居屋產量目標(即每年供應約5,000個單位)之上,興建更多居屋單位,並在發售每期居屋時,預留一定比例,例如10%至20%,甚至高達30%,予單身申請者,同時建議為白表申請者,設立入息及資產下限,防止市民作出超越其負擔能力的置業決定。
長策會認為,不單要解決住屋的「量」、也要逐步改善「質」的問題。張炳良表示,房屋問題的量和質都重視,但坦言「量」的問題較逼切,長遠期望增加市民住屋的人均面積,可先從非市區的公共屋h開始。
學者憂供應急增配套「跟唔上」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昨日批評,未來10年不足23萬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是杯水車薪,未能解決基層住屋問題。香港大學房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姚松炎則指出,土地供應已是大問題,加上文件未提及如何達到房屋供應的目標,憂慮急劇增加供應,其他配套,例如建築界的負荷能力等,未能跟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