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角力.韓國:只記得第一名的社會》
作者:佐藤大介
譯者:侯詠馨
出版:暖暖書屋(2013年1月)
曾幾何時,以為日本是只許No.1的社會,日本家長強迫學生成績力爭上游,好在大機構內覓得高薪厚職。然而日本畢竟是一個內向型競爭社會,而今日韓國正愈來愈面向國際競賽,而且韓國社會對No.1的要求甚至比日本更嚴苛。這本《角力.韓國》的作者是位日本媒體駐韓特派員,他以一位習慣社群團體生活的日本人視角,去看韓國這個事事要求個人第一的社會。也許他並非以深度分析的方法,告訴我們這些韓國故事和社會現象,卻能給我們一些有趣視角去看韓風背後的社會問題。
病態的選秀社會
誠然,自廿一世紀開始,韓國演藝界就逐漸征服了日本社會,就我們所熟知的有Rain、東方神起、少女時代、Super Junior等個人或組合,如此風潮直至最近才稍有回落。對於像作者這樣習慣了M型社會的日本人來說,韓國實在有太多地方與日本相似了!但為何韓國不單沒有在金融風暴中跌倒,還愈戰愈勇﹖韓國給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那麼炫麗奪目,可是深入了解過後,又似乎覺得有點不妥。在審視了「選秀歌唱比賽」過後,佐藤大介得出的結論是:韓國是一個「選秀社會」,這正是它顯得既獨特又病態的原因。
這些「選秀節目」本來為底層社會和失敗者的年輕人而設的上升階梯,社會上有大部分學業和事業的失敗者,參加選秀比賽恰好為他們開闢了新的敲門磚。本來在這類劇烈競爭的社會裡,人們有著渴求「公正社會」的強烈慾望,但社會不公正操作令你無法上流,參賽者發現「競爭很嚴格,不過機會並非平等」。結果怎樣呢﹖作者就敘述了選秀節目中種種賣弄悲慘身世的故事,雖沒刻意說明,卻似乎暗示了不少韓國以娛樂化的身世表演補足學歷及其他才能方面的缺欠。
繁華背後的痼疾
從童年開始,韓國人已經要力爭上游,成長過後,在擇偶和求職方面,都比日本人更重視「規格」(spec),這本來指產品性能的詞彙,現在用來評定一個人有沒有出國學外文,有沒有上過名牌大學,有沒有在大機構任職,等等。這聽起來理所當然,可是當我們讀到有人問作者「規格」的那一段,讀到韓國人對作者上大學時不甚努力,還整天玩爵士樂的「資歷」感到異常驚訝時,就開始明白「規格」已經嚴重到用來評核每一個人的素質的地步了。因此,大家擇偶的時候就會問對方的學業及工作背景。另外,很多女生也成為「大醬女」,即只花男家錢吃喝穿戴的女生。由於公職是鐵飯碗,所以競爭劇烈,為投考公職而設立的考試院、先修班,在鷺梁津水產市場區隨處可見。另一方面,即使在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裡,也有一半未能就職,三成成為非正規僱員,這些非正規僱員比正規僱員資薪低得多。在人們追求第一的時候,有更多的人選擇沒有婚姻、家庭,只有自己家徒四壁以養活自己的生活。
教育名牌化、少子化、老齡化、就業率降低、自殺率增加、提早退休……日本和韓國都面對這些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只是韓國比日本嚴重而已。它們都是全球化的惡果,是新自由主義對亞洲的影響,可是在韓國這十年間高增長經濟的奇蹟背後,究竟掩藏了多少辛酸,似乎並不能一下子就能辨認出來。然而在繁華背後不為人道的痼疾才是最恐怖。在左派的金大中和盧武鉉執政時,政府還會幫助非正規僱員提高薪酬,但在李明博執政時,政府高調支持大企業,後者將大學畢業生薪酬下調等。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金融風暴後,當韓國接受IMF援助時,已開始走上歧路。本來,身處列強中間,令韓國人產生了憂患意識,但韓國目前最難纏的敵人,似乎是十多年來扭曲的社會經濟發展,本書以日韓的對比,尤其凸顯出韓國問題的嚴重性。 ■文:彭礪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