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提筆忘字堪憂。 網上圖片
盧一心
時下,經常有人會遇到提筆忘字這種尷尬事情。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調查,主要和網絡普及有關。最近,有一份網絡調查顯示,近43%的人基本全用電腦打字。還有,某調查公司對北上廣州等12個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最新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訪者經常出現。看看周圍,高校教學電子化、「上班族」依賴電腦、小學生習字也都讓位於奧數和遊戲。人們越來越遠離紙筆,書寫快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難怪會發生這種事情。可以預言,未來這種情況肯定會越來越突出。值得關注,更應該及時找出解決辦法,否則,提筆忘字將成為新世紀人類一件接近於災難性的事情。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漢字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精華,也是臉面。更重要的是,文字裡面隱藏著整個中華民族的記憶並記錄全部事情。不僅如此,文字還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和重要源泉,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並對未來的發展起到關鍵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提筆忘字這種事情絕不能發生,更不應該讓其像傳染病一樣擴散開來,成為災難。日前,國務院公佈了《通用規範漢字表》,該表共收字8105個,其中收錄了「閆」等226個簡化字,「皙、喆、淼」等 45個異體字,進一步規範用字。這就是為了盡量避免提筆忘字這種事情發生。然而,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電子產品越來越依賴,已經暴露出了諸多毛病,提筆忘字只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漢字不僅是中國人最普遍的文字,並已延續數千年,且是官方認可用字。然而,老祖宗創下的這一寶貝傳到現在,竟開始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這是多麼令人不堪。長此下去,漢字會不會消失呢?的確堪憂。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文字是不會消失的。然而,謬也。了解文字史就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原本有三種,中國古代甲骨文、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只可惜後兩者皆已失傳,唯有中國古代甲骨文得到傳承並發揚光大,其不但經歷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還經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再加上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特點,更是讓其它文字根本無法相比,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人產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擔憂,尤其是在遭遇提筆忘字的尷尬之時,更應該引起現代人警醒,假如提筆忘字真的發展到無可挽救的地步該怎麼辦?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又或將出現什麼樣的文字或者代號?果真如此,也許就不單是漢字本身的問題了。
話說至此,不妨回顧一下漢字簡史,有助於傳承和保護並光大漢字——
關於漢字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五種。有人認為漢字起源於夏代,也有人認為起源於商代,還有人認為,乃得名於漢族和漢朝。那麼,到底該如何認定漢字的由來呢?據《漢民族歷史》載: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誌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由此可見,漢字和漢族包含整個華夏民族文化內涵,而不單是因為漢朝的原因。當然,漢朝強盛時,逐匈奴、通西域,威鎮四海。一些域外國家和民族遂稱華夏人民為漢人和漢子,其穿的稱為漢服、講的是漢語,所使用的文字也叫漢字了。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人本來不稱自己的文字為漢字,而直接稱呼為「文字」或「華文」「夏文」。「漢字」最早是日本人對中國文字的稱呼。中國近代,很多日本的名詞傳入中國。「漢字」這個稱呼也傳入了中國。當然,這種說法僅供參考,不必也沒必要太認真計較。華夏五千年,漢字有其自身的歷史。
倉頡造字,是漢字最古老的傳說。《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由此看來,漢字由來確實和倉頡有關。不過,我認為,漢字應該是整個華夏民族廣大老百姓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而並非始於某個人。魯迅先生《門外文談》裡也說,「在社會裡,倉頡也不只一個。」這是有道理的。誠如有很多人認為,《易經》乃周文王所創,《論語》乃孔子著作,其實這也是誤會。客觀地講,應是集先人智慧結晶,收集整理編纂而成才更為準確。倉頡造字也應該是在前人基礎之上造出來的,歸為一人之功,或有傷公允。
關於漢字,目前中國官方較為規範的表達是這樣:漢字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是上古時代由漢族人所發明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以筆者之見,無論漢字起源於何時,又因誰而來,又該如何界定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後人該如何保護好並發揚光大。可是,如今卻遭遇提筆忘字的尷尬之境,實在是件匪夷所思之事。高科技帶來的嚴重後果正在並已經顯露出來,人類是不是應該開始嚴肅對待了呢?
提筆忘字,的確是一件讓現代人很尷尬的事情。針對這種現象的發生和擴散,有專家建議推行漢字過級考試制度,以避免讓「提筆忘字」的尷尬局面繼續擴散。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國家應大力提倡「全民寫漢字」、「全民學書法」,並設置從「應用級」到「藝術表現級」的書寫考級系統。且不說,這些建議是否能起到靈丹妙藥效果,提筆忘字源於高科技的發達,這是已被證明了的事實,必須引起足夠關注和思考。總之,電腦的普及,鍵盤取代了鋼筆,屏幕代替了紙張,打字引領人進入夢幻狀態。敲字如飛已不是神話,一分鐘能打出百餘字也不是什麼傳奇。電腦簡直就是一座魔箱,打開門裡面應有盡有,遇到用五筆打不出來的字,只要改用拼音就找到了。更魔幻的是,現在連手機也可以當一部電腦用,君不見,手機寫作也可以成名成家。而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令人尷尬之事。
換個角度講,文字是有表情也是有感情的,同時是有尊嚴的,你冷落了她,她就會遠離你。你喜歡她並使用她,她就會像情侶一樣時刻伴隨著你。
提筆忘字,其實是一種情感的疏離,也是文化的流失,堪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