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來,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刻面臨一個困局︰美國何時願出面擔任世界警察,又何時要求盟國充當「先鋒」,為華府分擔相應的風險和代價?分析指,從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可見,主導美國外交的「奧巴馬主義」(Obama Doctrine)又起變化,奧巴馬已向現實低頭,承認外交影響力有限,即使要在中東動武來維持美國「核心利益」,也不會再試圖強加美國價值觀。
在第一屆任期,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思想是當美國面臨直接威脅時,應毫不猶豫地訴諸軍事行動。與此同時,奧巴馬亦與前任布什政府劃清界線,明言不願將美軍用在曠日持久、不緊密涉及本國利益、並缺乏盟友支持的衝突中。當時他描繪美國在中東兩大目標-推動民主進程,與伊斯蘭世界和解。
欲從泥沼抽身 「守成」盤算落空
這背後戰略考慮,是讓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泥沼抽身,在中東著重「守成」,將更多資源用於所謂全球戰略再平衡。然而伊拉克和利比亞戰後一片混亂、埃及動盪、以色列和伊朗緊張升級,種種跡象顯示奧巴馬的盤算落空。
最近一個月,奧巴馬的中東政策不斷「扭軚」,先是揚言攻打敘利亞又突然放棄,到了在聯國大會上,又聲言準備使用軍事力量等全部資源,確保美國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核心利益。他將致力於兩件高風險外交行動:尋求談判解決美伊對立,以及為巴勒斯坦人建立獨立的國家,讓其與以色列安然相處。
「奧巴馬主義」反覆 信譽成疑
打與不打,一直困擾奧巴馬政府,外界關注它在經歷五年來中東政策的曲折後,是否還再想動武。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音下,奧巴馬擱置攻敘,若敘政府日後背棄交出化武的承諾,美國亦難以令人信服其武力威懾。
伊朗比敘利亞更棘手,牽涉美國和以色列重大利益,奧巴馬已明確表示不容許伊朗在他任內取得核武,華府官員透露,若未來半年內仍無法以外交手段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奧巴馬將愈趨受壓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問題是,「奧巴馬主義」反覆5年,是否還值得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