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七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近日在京舉行。 記者何凡 攝
——政協委員建言銀行轉型創新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何凡)利率市場化和金融互聯化的新浪潮,令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空前的挑戰和機遇。在第七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多位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與會者指出,在中國金融改革逐步深化的大勢下,傳統商業銀行面臨轉型與增長的雙重命題,須加速優化業務結構、改革商業模式,在業務領域尋找創新與突破的方向,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近日,央行明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三項任務: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開展貸款基礎利率報價工作;推進同業存單發行與交易。伴隨利率市場化向前邁進,國有銀行將不得不直接面對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商行對其傳統「領地」的蠶食。
利率市場化任務明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指出,利率市場化是個逐步實現的過程,需要通過市場環境的完善以及充分競爭,才能最終實現。同時,利率市場化是個整體配套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就實現差異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表示,與銀行在美國金融佔比約30%不同,目前在超百萬億的中國金融總資產中,銀行類資產佔比約九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銀行仍是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主要力量。商業銀行的轉型與創新,應與金融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相吻合,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的。
張紅力指出,銀行的轉型與創新須做好風險管控,遵循金融業的內生規律,循序漸進。他認為,利率市場化與資本項下開放,一是需要有相應的法律框架予以支撐,考慮社會承擔能力;二是需要適合於市場競爭的金融人才。「儲戶放在工商銀行的錢是血汗錢,銀行要保證資金安全,對存款保險予以統籌安排。這樣才能起到金融體系穩定器的作用。」
金融脫媒弱化銀行角色
而伴隨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不斷多元化,互聯網金融正展現出旺盛的創新動力與發展活力。全國政協委員、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指出,由於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興起,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正在弱化。而隨著信貸與支付業務的「脫媒」,銀行收入也遭遇極大挑戰,商業銀行面臨傳統服務模式的改革。
馬蔚華說,以往商業銀行是信息流、資金流的集中,而今其獲取信息遠沒有互聯網企業廣泛、迅速。互聯網企業的開放性,決定其對信息的集成比商業銀行更敏感,亦是其一大優勢。互聯網金融的特點還在於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在運作模式上具備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核心技術的結合。同時,互聯網金融可以滿足更多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成本、回報、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軟實力建設影響改革進度
蔡鄂生表示,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特別是最近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部分銀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全球銀行業市值十強榜單中,中國有四家。當前,銀行改革要注重軟實力建設,如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等問題。「改革的進度,一定會受到人的素質與社會支撐的影響。」
張紅力則說,工商銀行在轉型和創新方面一直積極努力。比如在完善體制機制方面,實現了客戶的統一管理、全球統一授信及全球統一科技平台等,提高了對客戶的境內外一體化服務能力。同時,工商銀行亦持續調整經營結構、資產結構、負債結構、收益結構、客戶結構和渠道結構,實現結構集約化、多元化和綜合化。
第七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財經》雜誌共同主辦,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及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協辦。此次論壇以「商業銀行的變革與創新」為主題,彙集八方智者,共同探索商業銀行在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論壇共吸引200餘名銀行業專業人士等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