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目前東莞所有展會上都設有電子商務展區。 何花 攝
有企業通過互聯網成功突圍,然而並非個個都如勞富文一樣成功。東莞電子商務協會會長修細毅受訪時表示,互聯網催生了新業態也顛覆了傳統企業的運作模式,企業都意識到了電商的重要性。但目前90%試水電商的東莞港企盈利效果不理想。原因有三,首先是缺乏電商專業人才,導致公司對電子商務的理解程度不夠;其次,企業本身品牌知名度不夠;第三,開展電商業務初期往往無法盈利,而企業缺乏堅持。
缺乏電商專業人才
「開發一個B2B電子商務銷售平台,往往需要3到5年才可以進入正軌,成本從20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在淘寶和天貓開店雖然不需要建網站成本,但是品牌知名度不夠,同樣無人問津。」修細毅介紹,一個簡單的電商平台包括頁面設置、系統管理、商品及廣告、訂單、會員、報表等系統及在線支付功能、搜索引擎和評論系統、域名和網絡空間等。這些只是前期硬件投入,後期還有技術服務、產品供應鏈、客服服務等一系列環節,直接關係到平台的成敗。
自家品牌無知名度
已經「觸網」兩年的某港資服飾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初期公司投入近兩百萬用於打造「服飾商城」,有一定效果之後就大批量生產,卻導致大量庫存,只好忍痛降價,虧本過百萬。
前期投入巨難堅持
「很多老闆對電商是又愛又恨。」該負責人稱,今年「雙十一」天貓刷新成交總額的背後,其實有很多企業在滴血,在隨後的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內都在消化「雙十一」產生的庫存。業內人士透露,商家想要進入天貓主會場需要嚴格的審核,淘寶方面都會要求備足一定量的貨。「不能剛剛上架,銷得正火爆就缺貨,再想佔領市場就難了。」
據悉,今年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參與商家規模增至2萬家,是去年的兩倍。但因為從阿里內部到天貓賣家都可能過高估計今年銷售額,一部分品牌提早按照總體450億元甚至500億元銷售的規模備貨,而最終交易額為35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