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久居棚戶區的居民在簡陋的廚房裡做飯。趙臣 攝
棚戶區是新中國特殊歷史發展時期遺留至今的問題。像安徽銅陵這種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遭高密度開掘—因礦而生,也因資源枯竭而衰,隨著越來越多礦山因資源枯竭而要「關停併轉」(關閉、停業、兼併、轉型),也由於不少國企早已「改換門庭」(變成股份制或民企),令到這些在計劃經濟時代興建的單位住房連同它們的主人一起,形成了城市的特殊符號—棚戶區。
美失敗經驗可鑒
隨著城市化推進和經濟的加速發展,棚戶區的形象與城市的整體格局越來越格格不入,甚至逐漸被列為中國式的「貧民窟」。與此同時,棚戶區居民中滋生被現代化拋棄的心理落差因素也在進一步加劇。對棚戶區的改造已成為資源衰退型城市政府的一號工程。
從歷史經驗看,很多國家改造了貧民窟後仍解決不了社會問題,原因就在於只蓋房子,沒理會居住者的就業。「美國政府曾為貧民窟的居民修建了新房,但沒有解決居民家庭可持續生活問題,過一段時間這個地方又變成新的貧民窟。」
非單純住房升級
「政府不僅要給他們蓋房子,而且要給他們各種就業和創業的輔導和支持,培育一個家庭的創業和創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這部分人納入到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去。」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強調,要想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持續發展,更需要將救助與就業相結合,「用輸血來增強造血功能。」
「對棚戶區的改造既要講究經濟和社會效益,也要有完整的配套工程,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等要同步進行。」在倪鵬飛看來,棚戶區改造不是一項簡單的住房升級,而是一項整體性的再城市化進程。
銅陵市只是中國城市中進行棚戶區改造的一個縮影,而對於解決這一歷史性課題來說,銅陵市未來要走的路依然很長,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