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8年,楊學佳和孫家灣人到山上拾柴留影。楊學佳父子提供
遼寧率先推行棚改 惠及二百萬人
2007年之前,在遼寧省阜新市南部,世界級工業遺產海州露天礦東南側的孫家灣煤礦區,是一個入夜後連的士都不敢進入的雜亂角落。當阜新城裡長大的藝術學者楊學佳、楊樹父子第一次走進這個因煤興也因煤衰的工業小鎮,便就被深深震撼:激情燃燒的歲月早已落幕,只剩下低矮破敗的棚戶房,礦工因無煤過冬,冒死上「火焰山」撿次等煤。隨著遼寧率先推行棚改,孫家灣居民終於在2009年全部「上樓」,遼寧棚改7年多來已讓211萬居民走出「蝸居」。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翻開新中國工業史,遼寧阜新孫家灣的輝煌不能被忘卻—50多年來,「煤電之城」阜新為國家貢獻了5.7億噸煤炭,用載重60噸的車皮裝載可繞地球4圈半;當2003年「煤電之城」陷入前所未有的資源枯竭窘境時,這裡也沒能倖免,只剩與它同齡的土石房和磚木房、甚至日偽時期的勞工房等,連片棚戶與近2萬礦工及家屬不得不相依為命。
貧窮又自卑 觸動藝術家
阜新的大規模棚改是在2005年至2007年,孫家灣居民遷入高樓則是在2009年,在這兩年空白期裡,當阜新多數市民已住進新居時,孫家灣卻依舊落後。退休前曾任阜新市群眾藝術館攝影部主任的楊學佳和兒子——中國美術學院影視系老師楊樹自2007年被這裡的情景震撼後,便以每月30元租下一間四處透風的老棚戶屋住下,拍成紀錄片《太陽石》,記錄棚戶區的最後歲月。
「那時,這裡沒有一戶體面的家庭,整個地區連一家旅館都沒有,他們對自己的貧窮有深深的自卑。」作為紀錄片導演,楊樹經歷的是從城裡的優越生活一步落入貧民窟的落差,此處的人和事不斷拷打著這個東北漢子,「我們在這生活的兩年,和礦工們一樣拾柴過冬,他們太窮了,根本買不起煤……很多人不顧危險到附近的矸子山撿矸子燒火取暖。」
冬日為撿煤 冒死上「火山」
所謂矸子,是採掘煤炭時伴隨採到的石頭,因夾雜少量煤成分,買不起煤的礦工會撿矸子燒火。
「撿矸子等於是『火焰山』上行走,因為這種石頭會在空氣中自燃,撿矸子的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火坑中,人瞬間就沒了。」楊樹又說,如果被人抓住,所撿的矸子不但會被沒收,有可能還被打一頓,因此縱使天寒地凍,居民都會冒死半夜上山撿。
「在我們拍攝快結束時,很多棚戶人搬離棚戶住進了高樓,整個孫家灣空蕩蕩的。我記得那天下著大雪,棚戶拆遷的廢墟上白茫茫一片,只有那個40歲的殘疾孤兒自己在雪地上爬著去廁所。我就去問他怎麼不搬到新家,他說自己的房產證房照丟了。後來我聽說在社區的幫助下,他最後也有了去處。」對這個情景,楊樹至今仍記憶猶新。
隨著孫家灣棚戶全部搬遷,歷時4年、惠及211萬人的遼寧棚改也宣告正式完成,而阜新這個曾是中國棚戶居民最多的城市,把棚戶一詞送進了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