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普遍認為,極地氣候變化,特別是北極海冰迅速消融,與中國氣候息息相關。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國科學家對極地氣候的研究正取得突破,與北極國家的協作更將切實提高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數據顯示,自1979年衛星監測以來,2001年至2010年是北極海冰年均融化程度最高的10年,2012年出現前所未有大範圍融化後雖略有恢復,2013年又擴大至510萬平方公里,但仍處於有紀錄以來最低水平之一。楊惠根指出,目前科學界建立了很多模型,研究北極海冰的退縮,但幾乎全都無法與實際情況同步,可見海冰變化快速且急劇。他補充,北冰洋過去幾十年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高於全球,因此整體趨勢仍是北極氣溫上升,海冰覆蓋範圍退縮,格陵蘭冰蓋消融。
上海梅雨也受影響
在楊惠根看來,北極海冰退縮與中低緯度地區氣候變化肯定存在關聯。北冰洋海冰正常覆蓋範圍逾1,400萬平方公里,2007年減少到歷史最低值425萬平方公里,次年1月中國南方即發生嚴重冰雪災害;2012年再減少至341萬平方公里新低,今年夏天中國南方即出現長時間氣溫超過攝氏40度的熱浪,往年乾旱的北方則遭遇嚴峻汛情。「北極上空極渦的大小、強度甚至會影響到上海梅雨。」他說:「從氣象預測而言,無論是中國或是其他國家,若不考慮北冰洋海冰狀況,氣象預測就不準確。」
2012年,由楊惠根任領隊的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首次實現中國跨越北冰洋科學考察,並在極地海域放置大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在北極高緯地區設置極地長期自動氣象觀測站,還新增了海洋湍流、甲烷含量等調查內容的重要資料。
與北冰洋國合作考察
考察期間,團隊應邀正式訪問北極國家並展開交流活動,同時在冰島周邊海域展開中冰海洋合作調查,開創中國與環北冰洋國家合作先例,本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更將與環北極國家協作。
有國際言論指,中國的北極科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實際劍指北極資源。對此,楊惠根直言,中國北極科研旨在了解北極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氣候的影響,北極資源從來不是考察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