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產」待提高:發明變產品難成真 政府逐步推產業化


放大圖片

■「官產學研」對推動兩地科技協作至為重要。圖為香港早前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旨在向公眾介紹科技發展成果。資料圖片

香港的大學每年也有卓越科研成果,不少研究於知名科學刊物中受到國際重視,惟縱觀整體發展,「中、下游」的應用研究及相關科技產業,卻似未能有效追趕學術研究的水平。創新科技署助理署長(政策及發展)林雅雯承認,對比大學的科研發展,香港業界在將發明變成產品推展至市場時明顯「甩驉v,但她強調,推動科技產業化非一時三刻能做到,只能透過硬件配套、資金支援、人才培訓及建立創新文化等,一點一滴帶來改變。

涉龐大投資 需承擔風險

林雅雯表示,現時香港雖然也有部分大學科研發明最終能推出市場,但整體而言,欠缺有效的產業化是值得關心的問題,「官產學研中的『產』很重要」。她表示,要將學術科研調節改動再研發成創新產品,涉及龐大投資,考慮因素是各方願意承擔多少風險,「業界最希望有製成品,最好將整個iPhone完成做好,我幫你賣,但這當然無可能」。

辦創新嘉年華 帶動科技文化

她認為,現時政府只能一點一滴,透過硬件配套、資金支援、人才培訓等,令香港營運環境吸引更多人投身科研,而當中最重要的是在社區培養創新科技的文化,「講就容易,但實際做起來非常困難」。

她解釋,從事科技屬高風險,要讓年輕人願意投身此行業,便需從小培養。所以近年該署首力針對青少年及學生,藉創新科技嘉年華等活動增加他們的認識,藉以長遠帶動創新科技文化。

儘管科研產業化仍未能在港急速冒起,但林雅雯指,近年已見更多新技術型公司在港成立,可見整個創業文化正慢慢醞釀,而大學也較前更重視技術轉移,如設置專門技術轉移部門等,故今年度起創新科技基金向大學額外供知識產權及宣傳技術轉移方面資助,每年每校最多可獲400萬元。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相關新聞
10學生1「港孩」 校長慨嘆家長縱容 (圖)
「港孩」趨嚴重 蔓延至大學
逾七成跨境小學生愛在港上課
港大「桂冠學人」首頒饒宗頤 (圖)
校園放大鏡:沙田小學親子同樂傳承孝愛 (圖)
教學有方:新世代新特質 社會發展所需
內地升學全攻略:體藝類重專長 專業試成關鍵
兩地科研協作:10年兩地科學合作 「產、學、研」碩果纍纍 (圖)
「產」待提高:發明變產品難成真 政府逐步推產業化 (圖)
投身科研:創新科技大勢所趨 寄望青年把握機遇 (圖)
推動兩地科研合作部分成果: (圖)
放寬生育:「單獨」再「造人」你準備好了嗎? (圖)
概念圖:「計劃生育」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