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殲-20原型機順利完成首次試飛,標誌着中國成為繼美俄後第三個能夠獨立研製第四代戰機的國家。同俄T50相比,殲-20機動性更為靈敏,但亦有發動機限制、使用經驗不足等劣勢。宋忠平表示,簡單的數字比較並不客觀,中國只有在使用中發現問題,改進問題,才能適應空中戰鬥的要求。
從機動性看,殲-20採用了獨一無二的「鴨翼+邊條+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的綜合氣動佈局來提高飛控能力。有分析認為,殲-20的機動性能與F-22大體相當。而俄羅斯的T-50只有可動邊條和常規平尾,在大迎角、過失速機動等極限情況下的控制能力要低於中國殲-20。
打擊能力全方位
同T-50和F-22相比,殲-20機長與機身橫截面的比值增加了20%,這種設計可在速度不太高的超音速飛行時提高空氣動力利用率,並加強飛機的載彈能力和燃料攜帶量。飛機的龐大內置彈倉可攜帶多種空空導彈、空艦導彈,使得它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全方位打擊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航空工業同美、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殲-20的發動機使用的是俄羅斯的AL-31F型。
而美國F22在2005年就投入現役,意味着美國已經有了近10年的使用經驗。即使中國的殲-20在2015年成軍,中國的戰機已經跟美國有了明顯的5到10年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