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正研究級貧困縣退出標準,這有利縣域經濟發展。圖為寧夏貧困縣涇源縣村民在搬運即將銷往外地的雲杉樹苗。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劉蕊 鄭州報道)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高速發展,但至今依然有592個縣被國家列為「貧困縣」,內地幾乎4個縣中就有一個貧困縣。其實有許多貧困縣為得到國家扶貧資金及政策優惠,長期不願意脫下「貧困縣」帽子。有官方媒體透露,國家正研究制定國家級貧困縣退出標準,考核標準包括財政收入規模、農民人均收入水平、GDP規模以及社會發展等指標,以逐步削減貧困縣規模。
「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有利於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有些縣戴着「貧困縣」帽子多年不願意摘,甚至是每年對縣裡工作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是否保住了貧困縣的帽子」,這就導致貧困縣只想着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缺乏發展驅動力。
記者在河南採訪某貧困縣縣委書記時,他在描述了一番該縣經濟如何突飛猛進增長後,再告誡記者:「成績可以少說一些,畢竟我們還戴着貧困縣的帽子。」當記者反問既然經濟有了發展,為何不摘掉帽子時,該書記直言,「這個帽子摘不得,畢竟能夠得到很多資金支持的。」
炫窮有利益 年獲上億資金
據了解,在內地592個貧困縣中有11個因明顯超出標準而備受質疑。比如,在陝西省某次經濟發展綜合測評中,神木、蒲城、戶縣、靖邊、城固分列經濟發展實力較強的前5名。然而,靖邊、蒲城目前仍是國家確定的重點貧困縣,神木、城固也是省定貧困縣。
湖南省新邵縣早前曾因入選「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佈慶祝廣告而遭外界質疑。竹立家指出,「炫窮」的背後是利益的吸引。根據國家規定,國家對貧困地區、貧困縣都有政策傾斜和非專項的轉移支付。還有一些專門針對貧困地區的項目支持。
國家專項扶貧資金是貧困縣的主要扶貧資金來源。據2011年11月國務院發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顯示,2001-2010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向國家貧困縣和省級貧困縣的專項扶貧資金達1,457億元,縣均1.36億元。有縣委書記對本報說,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頭,縣府在水利、交通等方面爭取國家投入就變得名正言順。另外,還有公務人員的工資、重要產業項目的稅收減免、優惠補貼等。
有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官員透露,一個貧困縣約可獲得國家1億至2億元的資金。這就導致部分地方政府不思進取,爭戴「貧帽」。竹立家表示,本來扶貧資金是用來幫助脫貧的,卻被一些地方政府鑽了空子,「賴着貧困縣的位子不願意挪開,反而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發展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