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蘇秀儀:元朗八鄉,1997。又一山人:觀塘,2004。
兩位背景各異的攝影師在過去半年中通過多次對談 、分享創作心得,重新去檢視個人對攝影的熱誠,也為對方的攝影歷程進行了一次回顧。又一山人與蘇秀儀--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認同拍攝的動機是源自個人對身邊事物的關注,且都有超過廿載攝影生涯。在這場展覽的介紹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句話:「他們的得着就是一大堆原封未動的菲林底片......」微微心酸,又覺得感動。原來深愛攝影的人,所求的無非就是拍攝。
兩位攝影師在「睇」過對方封存已久的菲林底片後,從茫茫的映像中找到共鳴,然後用自己的作品回應,以配對方式展示。每組照片看起來貌似,底蘊卻是二人不同的構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及藝術家自述由「光影作坊」提供
展覽其實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又一山人與蘇秀儀過去二十年在香港游走時拍下的照片。香港是他們的家,兩人都對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情意結,而他們也同樣喜歡在街上隨性而不帶特別目的地拍攝,以街頭快拍的形式記錄「我城」。展覽的第二部分則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為主題。蘇秀儀曾於當地居住,並用數年時間從不同角落捕捉世貿中心的面貌,而又一山人則在「九一一」襲擊後一年拍攝該遺址。同一個地標,承載了兩人截然不同的情感......
「立體」與「變焦」的對話
其實「光影作坊」今年已是第四次舉辦這種攝影與攝影之間的對話展覽。蘇秀儀原先絕少參加這類活動,她說自己作為創作者,潛意識中不太熱衷於參加這種預先確定主題去表達對同一種藝術形式不同取態的展覽。今次會和又一山人以攝影進行對話,其實也是巧合。兩個人都做了很多年攝影創作,都喜歡出街拍攝下香港的面貌,卻又都極少專門將這些作品拿出來公之於眾。
蘇秀儀過去在美國讀書,一走千里,離開香港十幾年,故而她總覺得自己對這城市的感情可能比純粹土生土長從未離開過的本地人要複雜些。她說:「我想是態度有些不同,我在香港長大,之後離開,然後再回來,我是個insider,又是個outsider。」所以她能留意到許多港人見怪不怪的有趣細節,加上觀察力敏銳,便會看到很多人們平時看不到的東西。
而又一山人與她有很多近似之處。蘇秀儀說:「他也是中學年代就開始出街影相,而那些作品也從沒拿出來發表過。」又一山人的正職是從事平面設計,所以拍照也並非為了專門搞展覽,而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蘇秀儀雖然是一路讀攝影出身,卻難得一直將攝影創作當成是自己的純粹進行記錄和觀察的一種方式。她說得直白:「拍照不是為了展覽、出書,甚至都不是為了同人分享。」
攝影是為了甚麼呢?為了自己吧。那純粹就是自己觀看、認受世界的方式。所以其實蘇秀儀直到2010年才展出自己拍攝的紐約世貿中心的作品。
而這次她在《倆睇》中展出的作品,最早的是早在1994年拍攝,作品的時間跨度長達20年。其實選照片的過程是最花時間精力的。又一山人的許多作品是平面的、較為近距離的拍攝,蘇秀儀拍的香港則有許多是遠景。她說:「我看着他的作品,有時就會想到自己在同個場景下也拍過的某張。」於是就看着對方的作品,慢慢從自己拍過的所有菲林裡選出哪些可以與之相配合,再逐步篩減--從60張到30張到20張直到最後展出的13張,一張一張去配對、去展開對話。
「挑相片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大家作品裡的某種元素相關聯,擺在一起就很像是那種立體相片--一部相機兩個鏡頭,因為兩張相片彼此相關,所以內容可以融合在一起,還會產生有趣的視覺錯覺。」又因為蘇秀儀喜歡拍遠景,又一山人則常拍近景,所以兩人的作品又往往會碰撞出一組變焦鏡頭的效果,一遠一近,兩種觀看同個城市的視角,彼此深化,彼此對話。
蘇秀儀說她在看每組「倆睇」作品時真的會有思考--除去當時挑選相片時的思考之外,還會真切感受到那種「一邊是聚焦景物,另一邊是放大景物」的景觀與景觀之間的對話。也有些藝術家在看完她的作品後,會告訴她,她鏡頭裡所拍攝的香港,讓他們感到那麼熟悉,卻又其實陌生。「就像他們會告訴我從沒見過我相片裡那個空無一人的天星碼頭,環境是熟悉的環境,可其實又是陌生的。」
二十年過去,香港的變化足夠大,所以蘇秀儀作品裡也會有當年仍在填海的西九。她說自己過去喜歡爬上樓宇天台從高處向下去俯拍。「但當初很多去過的大廈天台都已上鎖。」舊時光回不去,惟有靠視覺的記憶,連接起已逝的時空。
而另個無形之中的有趣巧合是以一系列紅白藍尼龍帆布藝術作品而廣為人知的又一山人,曾說過「紅白藍」其實並不屬於具體哪個設計師,而是屬於整個香港。蘇秀儀深以為然,她說在這座城市裡出街拍攝相片,紅白藍三色是避不過的,從手提袋到帳篷到各種布料,可謂無處不在--或許原來,大家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香港,始終具有某種共通之處。「倆睇」的動人,在於對照、在於對話、也在於對記憶的深深懷戀。
《倆睇》又一山人與蘇秀儀對談展
時間:即日起至3月16日
地點:「光影作坊」(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