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西風東向瞄準,從1842年香港近代開埠計,已橫跨近兩個世紀,由港英殖民統治到回歸中國的「一國兩制」,超過一百七十多年了,西風還是繼續吹。當年被謔稱東亞病夫的弱國,生存的價值就是被列強大魚大肉,予取予攜。看教育,教育「漢」信的是萬物長,放眼亮,中華民族發展,近代的中國,內地與香港,從來都是休戚相連,一步一腳印,能有今天,倍感珍貴。人文精神健旺,是國家富強的基石,是教育的活水源頭。教育「漢」在此欄細說從頭,表達今天的看法,願與學界持份者一同思考未來。
早前趁着假期,筆者前往加拿大探親兼旅遊,在唐人街的中式酒樓用膳。已移民彼邦、黃皮膚黑眼睛的茶客於言語間,「強國」前、「強國」後,此起彼落。「強國」者,中國之「暱稱」也;「強國人」意指「中國人」,用上如此迂迴曲折的外號,究竟所為何事?又有何所指?
鴉片戰後 英法聯軍「劏」大清
這令筆者想起,唸中小學時,父母及老師總會叮嚀,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今為老師,筆者亦常與學生共勉,要根植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中國與祖國,不同的名詞,卻是同一的實體,應感念認同。追溯中國的近代歷史,當知是痛苦艱難,積貧積弱。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列強欺凌百年,中國人只能苦苦求存,弱國無外交,故任人魚肉,內政亦民不聊生。
弱國倒影,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後,不到20年又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出現,英法兩國當然盆滿缽滿,金錢、土地與人民都要中國「奉賠」,當時大量華工被「賣豬仔」到美加當苦工。其中,加拿大六百公里長的太平洋鐵路,鋪滿大量華工的血淚與汗水。1885年鐵路建成之時,亦是加拿大政府開始草擬排華法案之日,歷史清楚記錄。
回到中國,今天坐落廣州市一德路的石室聖心教堂,原是清朝兩廣總督府之地,但按英法聯軍戰敗,中國與法國簽訂之《北京條約》規定:「傳教士可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天主堂」,位高如恭親王奕訢,亦帶頭簽下協議,兩廣總督府要讓路,石室聖心大教堂要拔地而起,軍權與神權之下,大清政府與老百姓,要渺小要俯伏。
歲在甲午 120年前日侵華
公元2014年,歲次甲午,120年前的今日,對整個中國來說,可謂刻骨難忘。這是日本對華的第一次侵略,整個台灣成為日本戰利品,貧弱老大的中國,全面暴露,規模更龐大的侵略更是陸續有來,列強勢力劃分,彼此機會均等。二十世紀開始,八國聯軍踏步進入北京城,辛丑條約要罰中國人每人一両,即要賠款4億5,000萬両......這就是弱國難堪的遭遇,至今傷痕仍在,不想回憶,未敢忘記。
歷史在說話,近代苦難的中國,多少仁人志士,挖盡心力,做好一個中國人,為的是希望祖國能走上富強自主自覺之路,人民可以有好日子過。■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兼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
現職風采中學副校長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