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立法會宣讀財政預算案。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引述「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推算結果,警告香港在不久將來可能出現結構性赤字。擴闊稅基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成為社會各界輿論的着眼點之一。究竟支持和反對擴闊稅基有甚麼理據?對本港的財政收入又有何影響?本文將一一作介紹。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回歸初遇「風暴」觸發研擴稅基
回歸初期,香港受到金融風暴打擊,出現較大的財政赤字。2000年3月,時任財政司司長宣布成立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以研究擴闊稅基的各種方案。2006年7月18日,政府發布了《擴闊稅基 促進繁榮 最佳方案齊商定》諮詢文件,其中諮詢的重點是建議在香港開徵商品及服務稅。2013年6月,政府成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以研究如何為公共財政作出規劃,應付人口老化和長期財政承擔。
教育福利醫療 開支三大範疇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便於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公布時指出,如果現有稅制和稅率不變,同時無重大外來衝擊,該小組認為未來二三十年,政府的收入趨勢增長為平均每年百分之四點五。至於開支方面,則以三個情況推算:
1.如果政府在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三個範疇的經常開支,只按人口和價格變化作調整,而不增加和不改善任何服務,結構性赤字會在15年後出現;
2.如果政府在以上三個範疇每年再增加開支百分之一至二,以提升現有服務水平,結構性赤字會於8年至10年後出現;
3.如果政府按過往每年約百分之三的開支增長趨勢提升服務,那麼結構性赤字將於7年後出現。總的而言,以政府現時的財政收支狀況,香港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結構性赤字,這為社會帶來一個警示。
梁振英:無計劃加稅
值得一提的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宣布第二份施政報告後表示,政府有龐大儲備,無計劃加稅或引入新稅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發表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後出席一個論壇時表示,最重要的是考慮香港的競爭力,簡單的稅制是香港優勢之一,所以在調節稅率的問題上,更要詳細考慮。(基礎級)
正反對對碰:應否擴稅基 各界意見不一
稅基應否擴闊,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支持和反對兩個方面。
反對:1.收入來源不狹窄
有意見認為,香港稅基並不狹窄。雖然部分香港市民不用繳交薪俸稅、利得稅等直接稅,但是卻從不同途徑向政府繳交費用,例如離港旅遊便要繳付機場離境稅;購買煙草、烈酒等要繳稅;六合彩、賽馬等投注也要繳交博彩稅等。而所有公屋和私樓的住戶都要繳交差餉。
反對:2.增收方法不唯一
有意見指出,政府的財政問題是收入出現較大的波動,這並不一定要擴闊稅基。有人提出,政府可成立「財政穩定基金」。該基金旨在制定一個指標,得出「波動收入」:當經濟環境良好時,政府便把多賺的「波動收入」撥入基金,以填補經濟環境逆轉時所減少的「波動收入」。政府可從該基金獲得更大空間,以應付經常性開支。
有意見又認為,政府除了擴闊稅基外,也能推動產業的發展,自然能從更多的經濟活動中收取更多收入。舉例而言,有建議指政府可在與內地鄰近的地區發展商業、專業服務、零售等業務,吸引內地居民享用,政府便可從商業活動中獲得更高的賣地收入、徵收更多稅款等。
支持:1.財政收入波動大
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五項:薪俸稅、利得稅、賣地收入、印花稅和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這些項目已佔去政府的財政收入約四分三。有意見認為,當中賣地收入、印花稅等較易受經濟周期、物業市場以至外來經濟因素所影響,這令政府的財政收入較不穩定。
支持:2.稅務負擔並不重
有意見認為,香港的稅務負擔較輕,政府有空間開徵新稅項,而市民也有能力負擔。舉例而言,2011年至2012年香港勞動人口(360萬)中,薪俸稅納稅人只有160萬人(即45%)。而當中薪酬最高的12%所繳納的稅款,已佔去政府薪俸稅收入超過八成。(進階級)
外圍經濟漸穩
財爺減「派糖」
一次性紓困措施應始於回歸初期,香港經濟陷入困境,政府為了協助市民,以解燃眉之急。其後的財政預算案都有類似的安排(見表一圖)。其功用正如2014/1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指出,「協助市民應付眼前的經濟壓力,發揮反周期的提振作用,有助穩定經濟,保障短期就業」。
一次性紓困易放難收?
但有意見認為,一次性紓困措施易放難收,一旦取消或稍有安排不慎,便可能出現一些不太好的後果,例如2011/12年推出的向市民的強積金戶口一次過注入6,000元的措施,基本上向各個階層派發,未能達到把有限的資源用於最有需要的人士的身上的目標。另外,有意見指出市民都希望政府可以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但是一般認為,針對財政收入不穩定的情況,政府傾向以一次性紓困措施回應社會訴求,並不希望增加經常性開支,從而增加長期的公共財政負擔。
然而據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4年2月9日撰寫的一篇題為〈前事不忘〉的網誌指出:「這些一次性措施,是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外圍經濟不穩下的防禦措施。當外圍經濟漸漸穩定下來後,我們必須逐步取消這些措施。從現時的情況看來,這一天應該很快出現。」由此可見,一次性紓困措施可能會慢慢步出香港的歷史舞台。(摘星級)
展望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所以長期以來,政府都非常重視財政狀況的穩健。
香港社會對於稅基狹窄,政府財政收入波動較大的討論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但是過去政府曾嘗試推出邊境建設稅、商品及服務稅等,都遇到頗大的反對聲而最終放棄。現在實在難以想像可以成功調高稅率或開徵新的稅項。其實社會在探討擴閣稅基外,還應積極探討更多方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這可能是較能在香港政治現實下從速推行的方向。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今年財政預算案從哪三方面推算香港出現赤字的原因。
2.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你認為香港應否擴闊稅基?解釋你的答案。
3.試指出一次性紓困措施對香港社會有何影響?
4.承上題,有人認為,「政府長遠要取消全部一次性紓困措施」,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一觀點?
5.你認為政府除了可考慮推出新稅種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以維持收入穩定?■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財劃組7招開源節流》,香港《文匯報》,2014年3月4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3/04/HK1403040005.htm
2.曾俊華,二零一四至一五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2014年2月26日。
3.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稅制改革公眾諮詢最後報告,2007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