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推廣公共藝術 政府大樓換新裝


放大圖片

■鑄銅裝置及彩色半透明膠貼的句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化成七色影子投射在地面。

這幾年,政府在普及藝術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10年,康文署接連推出兩個大型的公共藝術項目,先與本地大專院校藝術系學生合作,舉辦「藝綻公園」計劃,在多個公共空間,如香港公園、沙田公園等,放置大型裝置作品及舉辦藝術活動;其後又推行「藝聚政府大樓」計劃,透過公開招募,為政府大樓換上「新衣」,帶來別開生面的視覺體驗。

第三屆「藝聚政府大樓」早前完成選址、招募等工作,陳閃、黃慧妍、史穎怡、胡慧中四位藝術家和建築師,利用繪畫、鑄銅等裝置「粉飾」建築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主辦方提供

「藝聚政府大樓」項目推行至今,已為九座政府大樓添上藝術氣息。今年主辦方將概念延伸至社區層面,參與計劃的政府大樓包括郵政總局、伊利沙伯體育館、紅磡社區會堂及沙田大會堂。每個建築物都有其特殊的性質和功能,藝術家亦針對建築的特點,以作品回應及強化其特色,令大樓擺脫「冷冰冰」的感覺,變得親切可愛。

建築不再冷冰冰

位於中環的郵政總局是香港使用率最高的郵局,每天承載眾人的殷切盼望,將信件送到市民手上。史穎怡善用郵局寄送郵件的特性,徵集市民的書信,再找來鑄銅師傅,將文稿印在木模板上,再透過複製、燒爐、鑄銅等工序,做成凸字,將其貼在郵政總局的玻璃窗上。窗上的文字在陽光的照射下,字影被折射至地面,增加建築物的內在空間感。正職是建築師的史穎怡笑言,搜集信件、鑄字花了不少時間,因為信件來自不同國籍的人士,包括越南、法國、韓國等,他們在香港工作,寄信與家人溝通。

同樣是建築師的胡慧中也別出心裁,利用沙田大會堂婚姻登記處入口的大柱、樓底天花,結合3D透視技術,將傳統婚嫁常見的「囍」字「隱藏」在內。胡慧中解釋,3D透視的特點是要走到特定的位置才可以看到「囍」字的結合點。「囍」的粵音是「起」,喻意婚姻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沙田大會堂周遭沒有甚麼適合拍照的景色,『囍』字能呼應這個場地,希望情侶們可以找到『雙囍』(場地設置了兩個囍字)。」

評審委員之一、藝術家文鳳儀說,「建築師和藝術家的想法不一樣,他們比較重視空間感。」相比史穎怡的「字影投射」、胡慧中的「雙囍透視」,陳閃與黃慧妍的作品則較為靜態,空間融入繪畫元素,予人柔和靜謐之感。

公共藝術受歡迎?

藝術講feeling,以政府大樓作為試點,市民普遍受落。文鳳儀是第一屆參展的藝術家,作品是一隻女裝鞋雕塑,放置在荃灣政府合署。項目展開時,預計藝術品放置半年,後來市民反應不俗,習慣了經過政府合署會看看鞋子、習慣和它拍拍照,所以擺放至今。「這個計劃挺好,不存在商業操作,藝術不再高高在上。」

近日藝術界熱話也是關於公共藝術,法國著名街頭藝術家Space Invaders早前來港留下數十幅街頭塗鴉作品,包括港人熟悉的「食鬼」,其後有人發現部分作品已被清洗,引來責難。這也讓人質疑公共藝術的價值,官方一方面大搞公共藝術推廣,轉個頭又「踢走」非官方的藝術作品,「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距,西方人很歡迎這些,但香港沒有這樣的傳統,彼此的文化底蘊不一樣,公共藝術的規範很多,要看這個地區是否歡迎這些創作。」話雖如此,近幾年香港的創作環境有很大的變化,「作品曝光的機會多了,想當初我是拿自己的儲蓄出來搞個展。」文鳳儀不無感歎。

公共藝術的討論是無休止的,有些地方已不再停留在推廣的層面,反而開始規管公共藝術創作,因為太泛濫了。香港起步得遲,姑且不論是否如官方所言,可以做到「鼓勵公眾參與並推廣本地公共藝術創作」,肯做、讓藝術家多一個平台發表也是好事。

「藝聚政府大樓」三年來,以政府慣用的量化方式來算的話,一共有十三幢建築物「換上新衣」,而當中最大的收穫,相信是改變了公眾對公共藝術的想法。據說這次選址時,不少場地「爭取」成為「受惠者」之一,藝術品也由最初的放置半年延長至一年。

相關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中國是我第二故鄉」 (圖)
2014 AHAF:國際天才抽象派畫家Aelita Andre (圖)
推廣公共藝術 政府大樓換新裝 (圖)
走東走西:花園城市
國畫大師陳子莊百年展開幕 (圖)
續約港樂 梵志登:新樂季將挑戰「指環」系列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