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俊華盛讚渠務署過去多年在提升防洪基建方面付出的努力。資料圖片
讚渠署用心提升基建 盼市民睹「磚頭背後」同事心血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聶曉輝)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在其個人網誌上以〈磚頭背後〉為題撰文,指香港早前經歷一場黑雨,部分地區錄得逾150毫米雨量,渠務署共收到29處水浸報告,令人有淹沒大地的洪水將至的感覺。他盛讚渠務署過去多年在提升防洪基建方面付出的努力,以致渠道淤塞的情況較10多年前大大改善。他表示,當局會繼續大力投放資源提升基建,希望大眾可在該些「磚頭」背後,看見市民生活得到改善,以及政府同事、建造團隊的心血。
曾俊華表示,他於上周日(3月30日)早上到戲院觀看3D版《諾亞方舟》,豈料晚上卻發生黑雨,更有商場出現「水舞間」,令他有4D的感受,更好像淹沒大地的洪水將至一般。他指出,當晚的強烈雷暴為香港帶來了狂風大雨,廣泛地區於3小時至4小時內錄得逾100毫米的雨量,元朗、屯門、荃灣及沙田等地區更錄得超過150毫米的雨量,天文台於短短一小時內將暴雨警告信號由黃色調升至黑色,可見雨勢之強勁。
黑點130減至11 努力見成果
曾俊華回想10多年前,暴雨往往造成廣泛地區水浸,例如旺角、深水埗、上環及北區等,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更令社會受到經濟損失。他指出,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投放240億元,完成了80項主要防洪工程,水浸黑點由超過130個減至只餘下11個,反映該署努力的成果。
他指出,渠務署在提升防洪基建時,除了以傳統方法改善河道、疏導及排走雨水外,近年更以具創意的方式治理水浸威脅,包括雨水排放隧道及蓄洪池。他舉例指出,港島西部、荔枝角及荃灣等地,隨着地區發展,原有雨水排放系統已不足應付,水浸風險亦隨之而增加,若以傳統方法在市區道路鋪設管道提升雨水排放系統,會對交通、經濟及民生造成影響。
創新截流雨水 系統獲嘉許
曾俊華稱,渠務署採用了創新的截流防洪方案,於半山策略性位置興建大型雨水進水口,截取由山上流向下游市區的雨水,然後經由地底隧道將雨水直接排放出大海,以減輕下游市區雨水排放系統的負荷,「港島西部雨水排放隧道系統,更於2013年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評選為『21世紀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他又指,單是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只需11秒便可注滿一個標準游泳池,去年暑假更吸引一組逾百人的荷里活電影製作團隊實地取景拍攝。
跑馬地水浸4年後將全面解決
曾俊華又提到,蓄洪池亦是一個創新的防洪設計,其慨念是在暴雨期間,將上游收集的雨水暫存在蓄洪池內,待暴雨過後才把池內貯存的雨水排走,以減輕雨水排放系統在暴雨期間的負荷,從而避免因雨水排放系統不勝負荷而出現水浸,其中大坑東蓄洪池的容量便相等於40個標準泳池。跑馬地地下蓄洪池正在施工,他相信待工程在2015年至2018年間分段完成後,跑馬地及附近一帶的水浸問題將可全面解決。
曾俊華形容,雨水排放隧道就好像一道護盾屏障,守護下游的地區;蓄洪池則爭取額外時間疏導暴雨。兩者俱有助減低水浸威脅,保障相關地區市民的生命安全及經濟活動。他最後提到,香港的基礎建設連續4年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一,市民生活及社會經濟活動能夠在上周日的黑雨後短時間內迅速回復正常,實有賴一流的基礎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