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慢)會計師行立信德豪昨發表報告指,港交所創業板市場呈現復甦。綜觀於2014年首季上市的5宗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個案,其股價交易首日平均漲幅達1.17倍。而去年,創業板上市個案達23宗,佔整體IPO個案中約四分之一,刷新自2004年以來的新高。
報告指,企業於創業板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一般而言較在主板上市為佳。於2013年,創業板的首日掛牌收市價較招股價平均高89%,大幅高於主板的11%。而每日成交量於2013年內飆升接近3倍至6.01億元,總市值上升超過70%。集資規模方面,去年,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的平均集資額錄得自2007年以來的新高 ,每個案平均集資1.38億元。
全配售機制成本較低
立信德豪董事兼審計部業務發展總監林鴻恩表示,由於創業板的投資者多為資金雄厚的基金公司或個人投資者,令企業於上市後即時被拋售的壓力較低。此外,與主板上市的「公開發售機制」不同,創業板容許「全配售機制」,創業板新上市公司能夠將股票配售予特定的投資者,無需提供公開招股,故創業板上市的成本不但較低,企業亦能在過去數年較為波動的市況下,成功上市集資。
林氏表示,創業板作為小型或新型上市公司的集資板塊,及成為主板市場以外的另一不錯的選擇。創業板上市個案回升,令市場重新關注創業板於資本市場上集資及投資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曾被看作千禧年網絡泡沫時代的產物。創業板的股票成交額及新上市個案於泡沫過後曾一度逐步回落。然而,創業板的最新趨勢顯示其前景仍然樂觀。
門檻低進入主板台階
他又指,不少企業或利用創業板作為加入主板市場的跳板。因相對於主板市場,創業板在財政年度的營業時限及淨經營現金流要求方面,設立了較低的合格門檻,而且沒有盈利要求。故小型企業可於創業板先獲取上市資格,在企業發展至相當規模後轉為主板上市。他補充:創業板上市集資金額上升,為企業帶來更多資源發展業務,加速其轉板,踏入主板市場的步伐。在過去6年內,已經有56家創業板企業成功轉為主板上市。
此外,香港上市資格或上市殼股價值上升,亦吸引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資格。近期創業板上市公司殼價可達2億元,而主板上市公司殼價更可達4億至5億元或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