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哈繼銘認為,內地刺激政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正日益減弱。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內地政府近期出台一些如鐵路和保障房建設等經濟微刺激政策,高盛中國區副主席兼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昨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近年來的經驗表明,刺激政策對內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正日益減弱,加上近期公布的刺激政策規模較小,對經濟拉動作用較為有限。
據路透社引述哈繼銘的報告指,央行近期不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一種可能的選擇將是放鬆或取消銀行貸存比限制,或是即將出台的存款保險制度明確將表外理財產品排除在外,鼓勵投資者把重點放在表內產品上,從而降低銀行整體利率。
內地經濟結構性問題明顯
報告稱,政府面臨在短期穩增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難以取捨的困境,儘管政府目前對增速放緩的容忍度比過去有所增加,但仍然擔憂短期經濟下滑過快會衝擊社會和金融穩定,因此政府再三強調「保底線」的重要性。
市場普遍認為,政府不會推出類似2008-2009年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但將在短期內實行一些小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尤其是在貨幣政策方面,以防止經濟增速跌破底線。
不過高盛報告認為,即使實行反周期的刺激政策,效果也將非常短暫且曇花一現。
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反映了內地經濟明顯的結構性問題。過去4年來,中國至少推行了三輪政策刺激來穩增長,但從經濟運行和股市表現來看,反周期的刺激政策或許並非對症良藥,既使股市可能會在刺激後享受一輪短期反彈,但其無助於解決阻礙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穩增長規模不大難起作用
近期中國政策公布的穩增長政策主要包括加快鐵路建設和保障房建設,初步估算,這兩類固定資產投資增量分別為540億元(人民幣,下同)和680億元,合計1,220億元,規模僅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21%,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有限。
報告指出,這些刺激政策的資金來源也令人擔憂,中國近年來的前三輪經濟刺激,都曾依賴於影子銀行的迅速擴張。但去年下半年起中國加強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後,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已放緩。雖然政府希望通過鐵路發展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為鐵路和保障房建設融資,但這些民間資本的到位率面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