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德鄰授課相當生動。郭若溪 攝
潘德鄰盼推廣港大理念 促進兩地交流發展
在港大深圳醫院裡,有一批傾心為內地醫療事業發展做貢獻的港醫。潘德鄰便是其中一位,通過參與港大深圳醫院的培訓工作,更好的傳播奉獻精神和責任心。「當初決定成為其中的一員也是想推廣香港大學的理念,促進兩地醫療交流和發展,幫助內地年輕醫生更好的融入。」潘德鄰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作為一名跨境港醫,潘德鄰每周都要赴深工作2日,周三中午為急診科的年輕醫護人員進行兩小時的骨科創傷培訓,以講病例、解答難題和進行課程教學為主;周四下午為骨科的專科醫生進行專業培訓。其餘時間則負責包括巡查骨科病房、指導疑難門診、協助重大手術等工作。「在深期間經常要加班到錯過返港班車,自己坐火車就要耗時逾2個小時,非常不便。」
盼薪火相傳 為從業做準備
儘管兩地奔波工作如此繁忙,潘德鄰依舊專心投入在深的指導及培訓工作。「最初提供的是上手容易的專題類培訓,例如傷口縫針課程等,不利於進行長期和系統性的學習。從去年開始就專為急診科設置了為期一年骨科創傷基礎課程。而針對骨科專科醫生進行的培訓則以手術操作和專業技能培訓為主,意在提升專業技術為未來從業做準備。」潘德鄰說。
答問增互動 內地醫生變積極
給內地醫生上課,如何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重要。「內地醫生通常比較安靜,習慣於聆聽而較少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將課程知識融入Q&A中,以解答問題和舉例子的方式增加互動。現在已經和他們打成一片了,晚上上課結束後也有吃火鍋等聚餐。同業之間內地醫生和香港醫生一樣都是朋友。」潘德鄰說。
近年來,兩地醫療界交流頻密,香港島專業人士聯會多次組織港醫赴港大深圳醫院交流學習。潘德鄰亦希望能盡一己之力為兩地醫療交流發展做貢獻。「在港大深圳醫院任職將會是我未來較長時間裡的重要工作,因為培訓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情。希望兩地未來加強合作交流,減少隔膜,打破語言、交通等障礙。」
港醫考執照易 關鍵硬件不足
潘德鄰認為,CEPA實施後,港醫到內地發展考取執業執照更趨容易,但關鍵問題是能接受港醫執業的醫院不夠。「這是硬件的問題,醫生在有一定規模的醫院裡才能做到很多事情。港醫同樣需要一個能容納和支援他們的內地醫院,才能有很好的發展。」潘德鄰建議稱,港醫北上內地發展,需要在內地尋找多一些這樣的機會,例如國際醫院,包括內地政府、私人或大學投資建立的一些國際醫院。
潘德鄰指,港大深圳醫院就是一個能容納港醫執業的地方。「目前,醫院簽約的港醫以教學和指導為主,但未來希望醫院能夠為港醫在內地發展事業提供一個平台,而不僅僅是教學和科研。」同時,內地有很多水平很好的醫生,可以通過赴港交流學習來與國際接軌。「赴港交流應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很多機構組織的考察活動時間都太短,不利於深入了解,希望港大深圳醫院在這方面未來也成為一個很好的平台。」潘德鄰說。
培訓英語教學 助醫生國際化
此外,語言也是內地醫生國際化發展的一個比較大的障礙,內地醫生想要考取國際專業執照或是參加國際會議都需要有很好的醫學專業英語水平。目前,針對骨科醫生的培訓都已全部採用英語,預計6月份急診科醫護的培訓課程也將啟用英語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