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世昌風骨 後人承


放大圖片

■鄧浩然手持先祖鄧世昌的照片。記者 李叢書 攝

歷史回翻至1894年,在黃海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震驚中外。出生於廣東番禺老導尾鄉(現廣州市海珠區龍涎里)的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鄧世昌指揮北洋水師「致遠」艦,毅然全速撞向日主力艦「吉野」號,誓死與敵同歸於盡,最後與全艦將士一起壯烈殉國。其「義不獨生」的民族氣節彪炳千古,為後人所景仰。在鄧世昌的愛國精神影響下,其後人有六人從戎抗日。本報記者專訪鄧氏家族第27代孫鄧浩然。他說,很多鄧氏後人至今仍拒絕用日貨,願意投軍報國。■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叢書、實習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四月的廣州還在雨季,記者穿過榕樹低垂的老街,走出墨綠遮掩下的巷子,朱紅漆書寫的「自行車修理店」旁立有一塊「鄧世昌紀念館」指示牌,轉彎可見一幢青磚門樓,門楣刻有隸書「燕翼」二字,「鄧氏宗祠」四個大字映入眼簾。一座嶺南清式建築,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這是鄧氏族人在鄧世昌1894年9月17日海戰殉國後,使用清廷撫銀所修。

現年64歲的鄧浩然是鄧氏歷史傳承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鄧氏家族第27代孫。其父鄧權民是鄧世昌的侄孫,二戰日軍侵華後投筆從戎。鄧氏家人曾專門將鄧世昌用過的兩個單筒望遠鏡、朝服和上朝時戴在手指上的扳指送給鄧權民祖母,老太太常拿出這些遺物教育第三代,鄧權民從小視這位叔公為最高偶像。去年95歲高齡因病逝世,傳承家族精神的使命落在鄧浩然身上。

侄孫一門六傑從戎抗日

鄧浩然告訴記者,鄧世昌英勇殉國,舉國哀痛。他的後人也受其影響,參加革命,從戎抗日。鄧世昌大兒子鄧浩洪承襲父職繼續供職於廣東水師,小兒子鄧浩乾曾供職於民國海軍部。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年僅19歲的鄧權民投筆從戎。次年日寇侵華,鄧權民被派到軍政部第23補充兵訓練處,專門訓練新兵。1946年抗戰勝利後,當國民黨掉轉槍頭打共產黨時,他毅然辭職回鄉。後又拒絕國民黨2萬銀元券的「遷家費」,堅決不到台灣去。

鄧家有五人入黃埔軍校。抗戰時期,鄧權民的哥哥鄧堯民和弟弟鄧光民均畢業於黃埔軍校11期;另一哥哥鄧渭民畢業黃埔軍校14期;妹妹鄧婉華畢業於黃埔軍校16期,成為廣東為數不多的黃埔軍校女生;而小堂弟鄧焱民則在1942年參加了抗日諜報工作,先後投身抗日戰爭。屈指一算,抗戰期間在廣州的7位鄧氏後人中,就有6位投筆從戎抗日。

後人拒用日貨願意投軍

「我們鄧氏祖輩真是侵華日寇的世代死對頭啊!」鄧浩然指有些鄧氏後人至今仍拒絕用日貨。就連其獨子鄧傑聰也表示願投軍報國。鄧權民70歲時更立遺囑死後捐獻遺體和器官,倡議戰友響應,成一時佳話。

由於歷史原因,原有1萬平米的鄧世昌宗祠目前僅剩下4,700平方米。2002年初,17名廣州市人大代表建議在紀念館前興建鄧世昌紀念廣場,可12年過去了,至今未能成型,緊靠鄧世昌故居的8號地塊即將興建寶崗變電站。

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鄧浩然仍希望世人「勿忘甲午,復興中華」,廣場能早日落成,讓英雄精神有所依歸。

相關新聞
八國海軍聯演搜救反劫持 (圖)
專家解讀:應對安全威脅 不能獨善其身 (圖)
中國參演船艦(部分) (圖)
哈爾濱艦小資料 (圖)
范長龍:中國絕不海洋稱霸 (圖)
「飛機在哪」未解 家屬拒見馬副外長 (圖)
特寫:失聯近50天 80歲母未知兒出事
世昌風骨 後人承 (圖)
小資料:鄧世昌與北洋水師 (圖)
大東溝海戰 撞艦殉國 (圖)
海軍強大 祖輩心願 (圖)
日寇尊為軍神 路過祠堂不入
人民政協專刊(第62期)
專委會分頭調研 把脈國計與民生 (圖)
俞正聲為中國政協文史館周恩來銅像揭幕 (圖)
韓啟德冀北大國發院再創新成果 (圖)
許榮茂冀華商助力亞洲經濟 (圖)
地方動態.甘肅:政協專題協商 獻策「社區建設」 (圖)
地方動態.江蘇:駐蘇全國政協委員座談
何敬豐「一日一好事」提案 促和諧圓「中國夢」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