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亞洲最大礦博會15日起在湘舉辦
翱翔在侏羅紀的始祖鳥,穿越億萬年時空,振翼而來;低廻在《泰坦尼克號》的「海洋之心」,沐浴着乞力馬札羅山5892米的純淨,踏雪而來;大隱於世的國際頂級寶藏「龍」、「鳳」自然金,首度攜手亮相,呈祥而來。5月15日至20日,備受世人關注的礦物寶石豪門盛宴再次在「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產之鄉」湖南拉開帷幕。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董曉楠
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連袂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將於5月15日至20日在長沙舉辦。以「匯聚全球資源,打造國際品牌,擴大交流合作,弘揚科學文明」為宗旨,本屆博覽會依托湖南資源優勢,聚集巴西、緬甸、尚比亞、坦桑尼亞、澳大利亞等全球重要資源國的頂級展品,集中展現全球頂級精品礦山的資源風貌。
主辦方介紹,屆時全球最優質、最昂貴的寶石出產地緬甸抹谷的紅寶石、全球保存最完好的俄羅斯猛獁象化石、全球知名銅礦產地美國亞利桑那比斯比的礦物精品、美國科羅拉多州「甜蜜之家」的錳礦精品、德幹高原印度礦物、瑤崗仙鎢礦等「石界」巨星將悉數亮相展會。
值得期待的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好的碧璽晶體、意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亞洲玫瑰」,來自澳大利亞的被譽為「化石中的寶石」的蛇頸龍化石等精美展品將在展會上一揭面紗。
此外,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00名頂級藏家、科學界及行業領袖、博物館及國際知名展商亦將蒞臨博覽會。
地學科普 國際交流
「礦物化石蘊含着巨大的能量,它們帶給人類海量宇宙自然的訊息,發現和解讀這些訊息正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腳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姜建軍表示,提高全社會科學認知水平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做科普,是一種責任。」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看來,中國速成的工業化,急需補上地學科普這一課。
本屆博覽會以「地學科普與國際交流」為主題,舉辦博覽會高峰論壇、兩岸三地珠寶產業與文化論壇、化石論壇等主題活動,吸引全球礦物、寶石、化石及博物館領域精英們緊扣該主題展開交流,探討啟迪自然認知、推動地學科普的重要意義。
此外,博覽會還將融入科技活動周、地學科普陳列室倡議、燈光系列地學科普等內容,通過設立高質量的主秀館,倡議在學校設立「地學科普陳列室」,開展科普讀物簽名贈送、科普標本現場捐贈、尋找「三葉蟲」化石、化石修復等豐富多彩的地學科普活動,為全國青少年提供一個觸摸自然瑰寶、感受自然之妙、探尋自然科學知識的生動科普平台,讓中國民眾尤其是青少年認識自然、熱愛自然、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對自然的認知,是科學文明的內涵。」薑建軍認為,借助對自然的科學認知,對推動地學科普事業繁榮,提高民眾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有着重要積極的意義。
礦博效應 產業倍增
有着逾60年礦物寶石收藏史的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Gene Meirran認為,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迫切需要有更多與國際社會融通的交流盛會。礦物化石恰逢其時擔當起科教、科普與文化交流的重任,並在以礦物為源頭的行業蘊育新型產業升級,成為探索可持續發展之道的重要載體。
據統計,首屆博覽會參觀人次達15萬人次,場內交易額逾10億元人民幣,協議交易額30億元人民幣。湖南省副省長李友志曾表示,博覽會1比9的經濟連鎖增長效應在此充分釋放,使之成為世界前三、亞洲最大的礦物化石寶石展。
在此基礎上本屆展會規劃了展覽面積6.5萬平方米,共設2000個國際標準展位。展廳一樓為礦物晶體、化石、隕石、博物館展區。展廳二樓為寶石、半寶石、寶玉石首飾成品及創意設計、專業媒體、鑒定機構、圖書音像製品展區。
展廳二樓「兩岸三地」特別展示區300個標準展位已由香港立新、台灣寶之藝等機構組織落實;國際展示區分別由國際知名的ICA展團、泰國展團、澳大利亞展團等組團參加。
借由博覽會平台所聚集的全球精品資源將在長沙形成產業積澱和政策先導,促進中西方地學科普與文化的深入交流。規劃建設中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在成為博覽會持續舉辦的內在生命力。國際有色寶石協會與長沙市政府聯合打造的「國際寶石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已於去年落戶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該項目填補了中國在中高端寶石研發、設計、加工、培訓等產業鏈上的空白,預計在5年左右引進200家品牌企業,解決10萬人以上的就業,打造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並撬動全國範圍地質礦產、科普文化、旅遊等發展,形成一個萬億級產業鏈條,引領產業倍增發展。
湖南礦石 世界珍奇
如果說在陝西隨便挖一鋤頭,刨出的是千年的人文風景。那麼在湖南隨便打一礦井,掘出的便是億年的自然珍藏。1982年中國郵政發行四種著名礦物晶體郵票上的標本均出自湖南,它們是石門雄黃雌黃、鳳凰辰砂、冷水江輝銻及宜章縣瑤崗仙黑鎢。
張家界武陵源和邵陽新寧崀山作為湖南兩大世界自然遺產地,蜚聲內外,實際上,大自然對湖南的饋贈相當慷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自然遺產,湖南有17處。
據了解,湖南的礦物晶體蘊量豐富,全境擁有地質公園22處,探明礦物141種,世界著名晶體礦山數十處。僅以湖南有色金屬的儲量為例,就佔了中國的三分之二,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而錫礦山輝銻,更是佔到了全球的90%以上。
業界評價,這麼大密度地集中在一個地方在全世界來講,都是罕見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不可複製的資源優勢。
中國礦物晶體資源在全球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美國圖森、德國慕尼克、法國聖瑪麗等國際行業展會中,輪番推出中國主題年活動,成為國際知名博物館、著名收藏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藏品。而中國的礦物晶體礦山又以湖南最為著名。湖南及周邊地區是全球最重要的礦物資源集聚區,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產之鄉」。
「湖南是全球最重要的礦物資源集聚區。」據中國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負責人介紹,湖南出產的礦物晶體品種多、數量大、色彩鮮豔、晶體完美、組合多樣、造型奇特。
除常見品種外,還有不少罕見品種,如香花石和纖鋇鋰石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郴州柿竹園礦床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婁底錫礦山是公認的「世界銻都」。不僅如此,冷水江市的銻礦、臨武縣香花嶺的螢石、桂陽縣的方解石、常寧縣水口山的鉛鋅礦、鳳凰縣茶田的辰礦、沅水流域的金剛石、瀏陽永和的菊花石等也都是極具代表,享譽海外。
無論從自然遺產,還是從礦產資源、知名礦山這幾個角度看,湖南都是全球重要的資源地。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首屆博覽會之所以一經推出便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就是因為全球收藏家、展商認可湖南的精品礦山資源、湖南出產的礦物晶體,並從中看到了獲利空間。
博覽會亮點展品
驚世孔雀石與藍銅礦共生晶洞:體積為80cm×70cm×70cm,逾1000斤重,出產自中國安徽省六峰山。孔雀石藍銅礦共生晶洞極具特色,大部分整體為孔雀石,姿態肆意張揚,只餘內部小面積為藍銅礦,仿若兩個正在出擊的拳頭。
全球保存最完好的猛獁象化石:猛獁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與恐龍並列為冰河世紀兩大最具震撼力的稀有動物。由於地球變暖、人類捕殺、近親繁殖等原因,地球上最後一隻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因此,猛獁象化石成為全球頂級參觀珍品。
「抹谷之王」紅寶石:本次亮相的「抹谷之王」紅寶石重1700克拉,堪稱無價之寶,來自全球最優質的寶石出產地緬甸抹谷。其神奇之處在於抹谷紅寶石能放射出獨一無二的紅色光芒,在緬甸紅寶石被視為珍貴寶物。
歐泊龍:歐泊,又稱澳寶、蛋白石,全球90%以上的優質歐泊產自澳大利亞,因其兼具各種寶石的色彩和氣質,被譽為「集寶石之美於一身」的「寶石中的寶石」。被歐泊化的蛇頸龍化石全球罕見,因此它受澳大利亞國家遺產法的保護,為該國國寶。
甜蜜之家菱錳礦:菱錳礦又名紅紋石,是以具有像木頭紋理般的條紋外觀為最大特徵的玫瑰色結晶體。菱錳礦不僅可以作為低檔寶石和工藝裝飾品的原料,還是提取錳的原材料,而對於礦物學家和收藏家來說,優質的菱錳礦的收藏價值更是一流。
比斯比銅礦:來自全球知名銅礦產地--美國亞利桑那比斯比礦山的礦石精品將展示比斯比的風采。比斯比小鎮坐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南部,位於穆勒山以東,距全球最大礦物寶石展會的圖森展的舉辦地--圖森僅90英里。比斯穆勒山區底下埋藏着豐富的金、銀、銅礦資源,是圖森展的資源支撐地之一。
美國「鷹之巢」礦山: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質量最好的自然金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