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明德學院校長麥培思認為,自資校研究計劃應該嚴格審視申請項目水平,審批標準要與8大看齊,透過競逐帶出最好的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校長:缺理工科非「軟肋」 指審批標準應與8大看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首輪自資院校研究資助計劃提供1.5億元供7所院校競逐,年資淺、欠缺理工學科在不少人眼中都是申請經費時的弱點。不過,明德學院校長麥培思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這些因素都不應該成為該校的「軟肋」,他認為,明德雖是7校中年紀最輕,但學者研究實力強,而人文學科研究亦對社會十分重要。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於該校工作20年的他強調,自資校研究計劃應該嚴格審視申請項目水平,審批標準要與8大看齊,透過競逐帶出最好的成果。
政府投放資源於自資院校的研究,在高教界可算是一大步。麥培思亦十分認同有關措施的理念,「如果你想提供相同的教育機會予更多人,你就需要確保當中的平等,尤其是對大專學府而言,它們相當依賴有優勢的研究,這對推動教學也很重要,兩者是無法分割的。如果要自資校教好本科生,就要和資助院校一樣有同樣的機會去做研究」。
經費來源單一 計劃屬好開始
至於1.5億元是否足夠呢?麥培思坦言,香港研究經費永遠不會夠,「香港現時很主要依靠單一經費來源,就是研資局,但外國都不是這樣的,她們有着多項的研究資金來源,不同機構都有經費以供申請。雖然香港創新科技署也提供部分科技經費,但只是很少。全球各地都想在研究方面投入更多,如果他們能負擔的話,所以很難說香港已有足夠經費。但我認為這次是好開始,因為是對自資院校的認同」。
教職員擁博士學位能力強
計劃首輪有7所院校參與其中,部分辦學歷史悠久,但麥培思表示,雖然該校成立不足3年,為各校中最年輕,但並不因此構成「不利因素」,「我相信研究資助審批與院校年紀無關,而是看每個獨立研究學者的能力,我們的教職員都有博士學位,所以他們都一定有研究經驗。」
不過麥培思亦坦言,相比工程、醫學等學科,明德強調的博雅教育,相關學科的研究多沒有即時、顯著的效果,在申請研究經費方面或會被視為「軟肋」,「但這不應是弱點。這方面的研究不會太貴,因為它不需大量儀器、實驗室,但對社會同樣重要。」
麥培思指,真正構成挑戰的,反而是計劃要求研究項目有助提升教學,所以要準備相關高質素及可行的研究計劃書,這方面最困難。此外,該校亦要重新編排上課時間表,以釋放時間給教員去做研究,「但如果成功,教員會更強於學術,院校、學生、教師會三贏。」
強調教學與研究不能分開
對有意見指自資校應專注教育,而非跟隨8大去做研究,麥培思並不認同,他強調前沿的教學與研究不能分開,而一些人認為自資校研究實力不足,也是錯誤想法,「自資校有不少能力優秀的學者,有些在資助院校也做過研究,轉到自資校並不會令他們的研究能力變弱。」在資助及自資界別均有經驗的他更表示︰「現時自資校教學已有穩固基礎,部分領域甚至比資助院校更好。」
麥培思又強調,負責審批計劃的研資局應設立與8大看齊的標準,只有值得資助的項目才可獲資助,而非單單將錢投進自資界別,「要在競爭的情況下做,以帶出最好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