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卓建安) 去年6月內地銀行「鬧錢荒」引發金融市場動盪,今年會否重蹈去年的覆轍呢?昨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上周五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加大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力度,加上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持續走低,顯示貨幣供應充足,今年將難再出現「錢荒」 。
首4月新增貸款3.79萬億
該文章指出,去年6月內地金融市場發生的「錢荒」,讓外界擔憂今年貨幣信貸增長或將放緩,但實際上,今年各金融部門堅決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截至今年4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為13.2%;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達7.1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人民幣貸款新增3.79萬億元。
央行疏通渠道防止錢荒
不僅社會融資規模穩步增長,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服務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5%,增速較去年末增長1.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產能過剩行業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只有5.9%,增速較去年末回落1.6個百分點。
針對市場對「錢荒」的擔憂,央行在5月份連續三周向市場淨投放貨幣,為防止「錢荒」再現打下預防針。統計顯示,5月份公開市場央票和正回購合計到期資金為5,630億元,央行累計回籠3,890億元,當月實現淨投放1,740億元,而4月份央行在公開市場的淨投放規模僅為1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銀行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利率保持較低水平。在央行主動引導流動性供給的作用下,曾在去年困擾銀行間市場的「錢荒」事件在今年發生的概率明顯走低。
儘管再次發生「錢荒」的風險已經不大,但仍要積極預防「錢荒」向實體經濟蔓延。對此,之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同時,深化金融改革,用調結構的辦法,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規範同業、信託、理財、委託貸款等業務,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還要優化融資結構,堅持有扶有控,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造、服務業等的支持。
定向降準增加放水力度
上周五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加大「定向降準」的力度,對符合結構調整、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適當降低準備金率,同時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表示,「定向降準」屬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正向激勵舉措,與「全面降準」相比,它更具有針對性,有利於將金融資源更好地投放到「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此舉既能增加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又能降低「三農」、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穩增長作用,從而在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協同並進中穩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