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諾曼底戰役70周年 歐美俄新舊敵友聚首
子彈從機關槍口蜂擁而出,一群群士兵向前衝、一個接一個倒下,鮮血染紅了整片海岸......1944年6月6日「D-Day」,西方盟軍在諾曼底搶灘,反攻納粹德國佔領的法國,成為美蘇(俄)英三大盟國合作抗敵的高峰。諾曼底登陸將於周五踏入70周年紀念日,德國深切悔罪,得到國際社會原諒,重新成為西方陣營一員;美歐與俄關係卻因烏克蘭危機陷入低谷。美、俄、英、法、德領袖將於本月6日出席諾曼底紀念活動,成為昔日戰勝國和戰敗國反省歷史的千載良機 。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
德國陸軍元帥、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曾說過這麽一句話︰「最具決定性的是登陸後24小時......對盟軍、對德國,這都是最漫長的一天。」的確,這短短24小時,對交戰雙方士兵是無了期的折磨,也是這24小時,正式宣告「第三帝國」氣數已盡,改寫歐洲日後漫長歲月裡的發展路向。
東西戰線 夾擊納粹
諾曼底戰役是西方盟軍和蘇聯合作的成果。蘇聯在東部戰線對抗德國,並於194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重挫德軍,為兩年後盟軍攻打諾曼底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1年簽署《租借法案》,援助蘇聯大量軍備和物資,協助對方贏得衛國戰爭。英美亦答應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要求,開闢大西洋戰線。盟軍搶灘時的英勇行為令人敬佩。
轉眼70年,諾曼底戰場早成為歷史遺跡,當地陣亡德軍公墓,象徵法德仇怨漸消。可是,當年協同作戰的西方與蘇聯,在德國戰敗後反目成仇,即使冷戰結束,雙方關係也是波折重重。近一年來經過斯諾登事件、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西方和俄國關係惡化至冷戰結束以來最差。在歐美眼中,俄國彷彿成為另一個納粹德國,總統普京則是新希特勒。
70年間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俄國與納粹德國當然無法簡單地比較,唯一不變的,是大國之間對全球領導權和話語權之爭。
迎全球挑戰 需國際合作
回顧諾曼底一役,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時遭遇德軍頑強抵抗,傷亡慘重。這些生命沒白白犧牲,他們的戰友不僅成功搶灘,更帶有美國勢力「登陸」歐洲的象徵意義。日後美國晉身超級大國、主宰冷戰和全球格局,這最初的道路,就是從奧馬哈海灘的槍林彈雨中、一具具屍體中踏出來的。在東部戰線,蘇聯在國家淪陷的邊緣重生,並反攻柏林,在未來半世紀與美國分庭抗禮。
二戰時西方盟軍和蘇聯的主要威脅是德國,當今卻面對全球範圍內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例如天然資源短缺、經濟及金融安全、跨國犯罪、恐怖主義、武器擴散及非法移民等等,每方面都是嚴峻的「戰場」,每次國際合作都恍如一次小型的諾曼底登陸,所需要的是放下歧見、由衷合作。
把握良機 慰戰爭亡魂
在6月6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總統奧巴馬、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及其他二戰參戰國領袖,將聚首諾曼底,出席紀念活動。這也是烏克蘭危機後,西方元首第一次與普京碰面,是彼此緩和緊張關係的良機。
世人不需要再目睹一次慘烈的登陸戰,但需要這種同仇敵愾的精神,不是用來劃分小圈子或製造另一場戰爭,而是克服各式各樣的全球挑戰。這也許是諾曼底亡魂最希望看到、但沒機會看到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