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我思考了很久,在鄧樹榮的新作《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瑜伽」到底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之所以思考這樣的問題,自然首先跟《你為甚麼不是SteveJobs?》的戲劇場景設定有關: 四位各懷心事與經歷的香港人,來到一個沒有特定空間指涉的地點,一起上瑜伽課。然而,瑜伽老師(鄧樹榮飾)卻因事遲遲未到,在百無聊賴之際,四人開始在一場又一場的對話與(語言與非語言的)交鋒中,一點一點的揭示出內在的喜悅、焦慮、矛盾與慾望。換言之, 雖然瑜伽老師在演出快結束時才出現,將戲劇場景設定在瑜伽練習室,學員們做起瑜伽動作,自然合情合理。
瑜伽之必要
不過,熟習鄧樹榮的劇場美學,尤其是他過去在劇場形體方面的探索都知道,在他作品出現的任何形體設計,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首先,瑜伽並不止是一種運動,也不僅僅是「拉筯」,而是一種修行方式。修習瑜伽者除了透過一系列的特定動作,發掘身體的潛能外,更重要的是,在練習瑜伽動作的專注中,達至某種冥想的效果。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會受經年累月習得的觀念與習慣影響(佛教所謂的業力或習氣),以既有的框框來認知自己以及自己跟世界的關係,而這些「假我」卻遮蔽了我們的「本性」,也令我們無法如實地觀照自身與周遭的世界。
導演鄧樹榮曾透露,把瑜伽動作引入《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也有達至冥想效果的意圖。鄧樹榮曾經在一個訪問中引用喬布斯的「現實的扭曲牆」理論,指出:「創意,就是說你能不能夠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一些現存或潛藏的問題。」(潘德恩:〈人間失序 - 鄧樹榮《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藝頻》)而世上種種的修行方式所欲達至的冥想狀況,正是讓既定觀念與習慣的框框鬆動所必須的。所以,在《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四名平凡不過的香港人最後之所以能夠打開心扉,直面自己,「 去看一些現存或潛藏的問題」,除了跟因瑜伽老師缺席而帶來的短暫的特殊中空狀態有關外,恐怕也跟這種準冥想狀態有關。當然,演員在高難度瑜伽動作的異常身體狀態中,也有打開身體潛能的面向。這不正正是鬆動既定觀念與習慣的框框之最佳比喻。
必要之靜默
其次,在《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引入瑜伽動作,也平添了演出在表演與節奏上的種種趣味。有時,演員在異常的身體狀態中對話或獨白,除了為對白背後的演出者打造了不同的內在性作底子外,間或也為演出塑造了某些近乎喜劇的神來之筆,意想不到,令人莞爾。就以《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黃俊達與黎玉清的對手戲為例,當二人都處於瑜伽「嬰兒式」休息狀時,黎玉清卻突然側向黃俊達,問起對方性取向來。那種突如其來的逆轉,讓黃俊達與觀眾同樣措手不及,一則為黃俊達的措手不及狀況打造了烘托背景,二則也以峰迴路轉的節奏變化,打造出某種近乎喜劇的表演趣味。 事實上,在《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這一類表演與節奏上的設計與趣味,可謂俯拾皆是,而導演鄧樹榮秉持向來的簡約美學,表現可謂點到即止,行雲流水,言簡意賅,神采飛揚。
除此之外,《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也擅用「必要之靜默」,在某些時刻,為演出打造沉厚的內在性。早陣子跟幾位年青劇評人閒聊,他們都異口同聲的提到:《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的角色都很多話,跟一般的話劇正劇作品無異。無疑,《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的對話與獨白,時露機鋒,在探索人生意義的課題上,用力甚深,實在精彩。然而,除了語言交鋒、形體探索, 《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令人最印象深刻,恐怕是那些靜默的時刻,而所謂靜默的時刻,不單是演員齊齊噤口不語。實際上,《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的靜默的時刻,是舞台上連一點聲音與音樂也沒有。
導演鄧樹榮曾經提到,若果演出只有一種節奏,那就等於沒有節奏。就此而論,演出中的靜默時刻,有其必要。況且,最出色的演出要傳達的複雜思想與情感,總是意在言外,難以言傳。在《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中,好幾次幾個角色一輪對話或爭吵後,換來的卻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一片靜默。香港藝術,總是太吵,能夠駕馭「必要之靜默」的藝術的,少之又少,鄧樹榮是其一, 《你為甚麼不是Steve Jobs?》就是例證。■文:小西
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