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生陳嘉敏(左二)稱,知道紅衫魚是瀕危物種後,已建議家人選擇其他食用的魚類。李慧妍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李慧妍)來自16間中學的63名學生,完成由香港大學3名研究生組織主辦的生態保育領袖計劃後,才知道紅衫魚是瀕危物種,紛紛建議家人和朋友減少食用;亦有同學由害怕蝴蝶及其幼蟲,在接觸了解後,開始覺得「毛蟲很可愛」。大會希望讓中學生透過實地考察生態區,提高保育意識,甚至變身「環保大使」向其他同學分享保育環境的心得。
生態保育領袖計劃創辦人之一的馬昀祺,本身是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他指中學生普遍局限於班房內學習生物知識,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力不高,亦不懂將書本內容應用於生活中。
他說,參與活動的中學生有機會到龍虎山郊野公園、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鳳園等生態區進行實地考察,透過講座及遊戲,學習生物多樣性和保育知識。活動後,同學可將學到的內容向其他朋友分享。
參與中學生要撰寫計劃書
參與活動的中學生要撰寫校園保育計劃書,將學習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有參加隊伍以生態攝影工作坊、短片攝影比賽及講座方式,宣傳保育知識,亦有同學以木板自製「鳥屋」,放在樹上供鳥兒休息;或用食完的公仔麵杯「廢物利用」作花盆,栽種不同植物。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學生陳嘉敏表示,家中經常食用紅衫魚,以為此魚數量很多,但聽導師介紹後,才知道紅衫魚是應要保護的物種,感到很驚訝,故已主動勸告家人減少食用,及按選擇指引上的「建議」魚類食用。
另一學生李穎琪亦指,參觀鳳園時看到保育區的另一邊是大型樓盤開發地,對環境造成破壞,令蝴蝶、鳥兒都無法生存,讓她很難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