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3/14年度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頒獎禮昨日舉行,一眾主禮嘉賓和獲獎學生合照。 潘達文 攝
父亡母病曾走投無路 盼執教鞭回饋香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香港向來是匯聚四方之地,每個新來港人士都在這裡開展着自己新一頁的故事。2010年從廣西來港的陳曉君,一次次地深呼吸,訴說自己曾經歷過的最絕望時刻:母親有情緒病、繼父失業、房租未能繳付,家庭走投無路;香港大學一紙錄取書帶來鼓勵之餘,亦成為生活的負擔。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她亦感受到了最溫暖的陽光,獲得師長的幫助,昨日更獲頒發「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讓她可以勇敢追夢。已經視香港為家的曉君期望將來成為老師,把這片土地給予她的營養,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曉君來港之後,就讀於九龍塘香島中學。去到新的環境她曾擔心被歧視,但後來發現,身邊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友善,也有不少新來港同學,而課後的英文輔導班亦令她逐漸適應香港的學習,去年更憑公開試佳績獲香港大學文學和中文教育雙學位課程取錄。
繼父收入不穩 數月無錢交租
看來是順利的人生,小妮子卻在一次次的深呼吸後說出生活上面對的種種困難。身為新來港人士,她和母親都不符申請公屋資格,承受着「吃人」的租金;生父去世,繼父是裝修工,收入不穩;母親患情緒病,公立醫院排期時間長,私家醫生則很貴,家庭負擔百上再加斤。最困難的情況是怎樣呢?曉君吸一口氣說︰「我們試過幾個月沒有收入,未能交租,業主也催促了很多次。當時真的覺得走投無路,我們在香港也沒有親戚。」
老師齊伸援手 墊支首期學費
所以,當收到港大錄取通知書,曉君亦是喜中帶憂,不知如何面對合共20多萬元的學費。但一次次遇上危機,曉君也一次次得貴人相助,獲得數位老師伸出援手,別人是債主打電話討債,老師卻是主動打電話說「你好像是時候交學費了」,然後便伸出援手,「我大學首期要交的學費也是老師先替我墊支,雖然他們跟我說不用急着還,將來有能力再說,但我都希望可以用心讀書,盡快償還這些債務。」
「不怕辛苦,一定不會餓死」
於是曉君一考完文憑試,就到餐廳做侍應,每天10小時,一個月賺9,000元。辛苦是辛苦,但她也感激這個社會︰「我覺得在香港,只要你不怕辛苦,有手有腳,一定不會餓死。」目前的曉君,大學生活除了用心上好每一課,就是無盡的兼職,到餐廳工作、補習,每月賺的錢應付自己的生活費,剩餘的就交給家裡。
不過,若說到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執起教鞭,回到母校,成為那些曾經向她伸出援手的好老師之一,「我真的很感恩得到這些老師的幫助,我知道他們不止是教書,更是真正地影響着學生的生命。」她表示,自己希望將來可以教中文,今年暑假會回去母校幫忙教中文,「我覺得香港學生不太熱衷中文,但我認為中文真的很重要。」
曉君逆境自強的精神,也令她成為了2013/14年度「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得主之一,總算不用再為大學學費擔憂。她與另外19位獲獎學生昨出席獎學金典禮,並在中聯辦九龍工作部部長何靖及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主禮下獲頒獎項。
鄧清河勉得獎生貢獻祖國及香江
有關頒獎禮是今年「活力.愛@慶回歸」活動之一,主辦獎學金的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會,會長兼全國政協委員鄧清河於致辭時感謝各善心企業及贊助人支持,讓這些新來港的清貧生,可以在無經濟負擔下專心學業。他表示,相信知識可改變命運,而高等教育更可制止跨代貧窮的延續,亦勉勵得獎學生要繼續努力,為國家和香港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