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廚王之戰」考驗廚藝基本功,兩參賽男生在鬥快切青瓜。 受訪者供圖
各地學生組隊增交流 混合菜式擬出食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大學的舍堂生活,最能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營造家的感覺。為連繫各地學生,促進文化融合,教育學院賽馬會學生宿舍的學生和導師,舉行了一系列「綜藝節目式」的組隊烹飪競賽,透過製作與分享港式咖喱魚蛋、美韓風混合的薄餅、新疆大盤雞等各地美食,以了解彼此文化。美食品嚐過後便無影無踪,只餘下味道記憶,但他們計劃將活動裡所煮過的菜式,化為有形食譜,記錄這文化交流的點滴,可望於明年面世。
教資會去年開展「由學生主導的多元文化融合計劃」,身兼教院賽馬會學生宿舍導師、修讀通識教育四年級的港生張樂平,就和另外兩個導師及兩位宿生,決定以煮食拉近大家距離,「食物是一種國際語言,而我們宿舍的設定,本來就像家庭般有較多煮食空間。此外也希望大家明白住宿不止是一個床位,所以舉辦這樣的活動。」
學《Running Man》先任務再煮食
有關活動分三階段,花約1萬元經費,為期一年半,頭炮就是「我買餸,你煮飯」。張樂平指,那對參加者而言是零成本,目的就是希望可吸引更多同學。而第二階段,他們則參考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舉辦了「大廚版」的《Running Chef》,「其實就是要同學先做一些任務,才開始煮食」。最後則是「廚王之戰」,當中還有一些考驗廚藝基本功的遊戲,例如鬥快切青瓜等。
遊戲形式還是其次,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當中會有甚麼美食。
張樂平表示,除有香港、內地、台灣、德國、芬蘭、荷蘭、韓國、美國等各地美食外,也有混合各國風味的Fusion菜式,不少食物都叫人難忘,「例如有美國與韓國學生隊伍製作薄餅,不用焗爐只用平底鍋,裡面用了很多韓國食材,如年糕、醬料等;也有新疆同學煮『大盤雞』,香港人一向主張吃嫩雞,但這菜式卻是用兩三斤的老雞,加上辣椒、蒜頭,比較吸引。」
活動粵普英三語顯國際化
張樂平指,這些活動每次有50人至70人參與,以全部宿生500人而言,算是反應不俗,「而且一起玩了一兩次,本地生和非本地生也建立了友誼,混合組隊也越來越常見;以前港生只和港生玩。」
此外,張樂平亦笑言,有關活動也令本地生有頗大收穫,「大家多學了不少生活英語,要說做家務,煮菜方式如煎、炒、煮、焗等,都能較流利地表達。」活動亦隨着參加者的經驗累積,漸漸變成粵、普、英三語進行,真正地國際化起來。
活動下學年會再接再厲舉辦,張樂平指除沿用今學年的部分內容,亦計劃新增另一重頭活動,「就是『野外煮食』,帶着同學去景點名勝,如綠色農莊等,讓他們更全面地認識香港。」
此外,他亦希望將活動裡各種菜式集合起來,出版一本屬於該舍堂的食譜《JC Cook Book》,紀錄文化交流的點滴,希望明年可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