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2沿線國媒體組團採風 點讚穗莞惠產業實力
6月12日,「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主流媒體看廣東」大型採訪活動從廣州啟程。來自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印度以及埃塞俄比亞、肯雅和南非等12個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及包括中國港澳地區媒體在內的40多名媒體記者組成採訪團,在廣東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和採風活動,陸續走進廣州、東莞、惠州等地。媒體團參觀了比亞迪、TCL等為代表的廣東優勢產業,並對廣東產業的創新發展給予很高的讚賞,對中國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表示有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俊峰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通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如何積極融入到這一戰略構想中,已經成為廣東省充分利用和開拓自身經濟發展成果,推動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頭戲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廣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和改革開放先行地,一定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要平台,加強與東盟各國及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推動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全面展示廣東沿海優勢
海上絲綢之路其他港口相比,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西線和南線上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通過南海,進入印度洋,到達南亞次大陸和中亞、中東、非洲國家的航線最短、最便捷。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廣東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擁有在歷史、地理、產業、經貿和文化等方面的諸多突出優勢,這些優勢和特色通過廣州、東莞和惠州三個作為代表的城市得到了全面展示。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東莞市副市長張科、惠州市市長麥教猛分別在媒體見面會上強調了積極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平台期待。記者發現這三個城市有個共同點,都是臨海城市,這也是三地政府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優勢之一。
促文化交流 增進友誼
縱觀走訪的三個城市,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此舉辦的「廣交會」,已成為中國對外經貿聯繫的重要平台,被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晴雨錶和風向標,在工業製造方面,東莞是世界工業製造名城,目前,正在穩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計劃,而沿岸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產業跨度很大,與東莞的製造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彼此之間的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空間。
海上絲綢之路也將成為廣東連接沿岸國家的文化交流重要渠道。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就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誼之路;惠州市長麥教猛介紹惠州的民俗文化、旅遊風情等資源時,引起了海外媒體記者們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廣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的省份,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以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有歷史優勢,比如,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現在保持着相似的風俗。
媒體架起各國合作橋樑
不少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媒體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廣東企業其實跟他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很緊密。埃塞俄比亞記者非常關心在他的故鄉投資鞋業的東莞企業華堅集團;在參觀永強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時,肯雅記者得知永強在他的家鄉正投資一億美元的產業園項目,而3月份時,印尼剛舉辦了一場永強特種車輛及應急救援裝備推介會;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中有不少引起外媒記者好奇的科技產品其實也主要是面向東南亞的;而巴基斯坦、肯雅等國的記者在惠州TCL集團參觀時候則拿出自己的手機說,他們國家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手機都是中國造,工作人員則告訴他們中國出口的近半數手機都是在惠州生產。
海外記者普遍認為,廣東在製造業、科技研發以及旅遊資源、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合作和交流空間。此次海外媒體採訪團團長是來自埃塞俄比亞《亞的斯澤門》的總編輯尼克斯,他說媒體採訪團可以成為促進廣東和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各國合作的橋樑,而且已經向採訪地的政府部門、科技企業都發出了友好的邀請。
專家建言:建設海絲之路 廣東要當「排頭兵」
近日,在廣東省發改委、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中山大學主辦的「廣東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隋廣軍教授做了「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路徑選擇」的專題發言。
他認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外貿大省和海洋大省,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必須義不容辭地擔負起自身的責任,積極配合國家戰略,充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
他指出,廣東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提升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經貿合作關係為目標;以港口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為切入點,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建設;採取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等多種貿易方式,大力提升廣東與各國貿易水平;依托現有的資源貿易基礎,提升廣東在這些國家資源開發、加工製造、產業合作水平;在區域空間佈局方面,根據「海上絲綢之路」各航段國家的差異,實行分航段、分層次建設部署,積極改善廣東腹地支撐條件,加強內陸出海通道建設。為廣東及其內陸各地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高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以及歐洲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關係做出應有貢獻。
政策出台:融入海絲之路 穗莞惠落實扶持政策
廣州、東莞和惠州三市分別專門為「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主流媒體看廣東」大型採訪活動舉辦了媒體見面會。在會上,各市政府負責人透露正在推進和落實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平台的一些具體政策。
廣州市長陳建華:廣州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與東盟各國的合作,除了要繼續鞏固好傳統的合作關係外,還要建立一些戰略合作基點,把廣州跟東盟的合作具體化。比如要通過廣交會和各種展銷會等平台,把東盟產品引進中國,同時也鼓勵廣州企業到東盟尋求合作機會;廣州和東盟國家的六座城市是國際友好城市,這些友好城市平台也是我們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等領域合作的好渠道。
東莞副市長張科:針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莞將專門進行新規劃和開展一些重點項目。我們考慮在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重要城市建立一些經貿代表處,搜集當地資訊,也為我們去投資的企業提供當地政策資訊輔導以及協助處理經濟糾紛。另外,我們還打算多帶東莞企業去參加當地的展會和建立東莞展品展銷中心。對於很多非洲企業希望東莞將人才交流到非洲的願望,只要是非洲方面需要的,我們又能夠提供的,能夠合作成功的,雙贏的,我們都願意大力推動。
惠州市長麥教猛: 惠州準備整合資源着力打造「環大亞灣新區」,統籌區域將包括現在的大亞灣、惠陽區、惠東縣的八個鎮,把重大項目和資源都集中起來,爭取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目前惠州也建立了「惠貨全球行」平台,幫助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在巴西的聖保羅和俄羅斯的莫斯科舉辦了多次的展銷會,今年11月還要到南非舉行惠貨全球行展銷會。
企業動態:借力海絲之路 粵企急盼「走出去」
「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主流媒體看廣東」活動每到一個城市,都參觀了當地的重要科技企業。企業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都談到了希望能充分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平台,實現產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願望。
樂金顯示:我們正在建設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將於7月正式生產。項目投產後預計達成年產值180-200億元,帶動廣州市平板顯示產業基地超1000億元年產值。另外,我們的園區也剛剛通過了國家綠色廠區的考核,將於六月底正式成為全國首家獲此稱號的工業廠區。
永強汽車:剛好肯雅的記者也來了,有個消息是,我們在你的家鄉正投資建設着一億美元的產業園項目,希望這個合作圓滿而順利。我們也很高興到沿岸國家去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比如今年3月份,東莞市政府就幫助我們在印尼舉辦了特種車輛及應急救援裝備推介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華南設計創新院:外媒記者剛才參觀時看到的很多科技產品,其實主要都是面向東南亞的,我們有比較先進的工業設計平台,希望可以為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工業設計師們提供最好的培訓服務。
記者之聲:創新 遠見 開放 廣東發展成果值得借鑒
「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主流媒體看廣東」活動的不少外媒記者表示,五天的採風之行讓他們對廣東的發展成果和人文資源印象深刻。
馬來西亞《星報》Sia Koon Siong:以前,我並不清楚「海上絲綢之路」具體指的是什麼,如今這一路走來,我看到了廣東的歷史、經濟上的成果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很有收穫。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高新區做到了環境與產業的同步和諧發展,讓我既看到了綠樹,也看到了創新,非常難忘。
南非《商業日報》Nichloas Mark Kotch:看過了中新知識城、松山湖高新區、仲愷高新開發區後,我感覺廣東的高科技園區在規劃籌備以及實施建造上做得非常出色,在發展方向上很有遠見,同時也十分重視細節。
埃塞俄比亞《亞的斯澤門》Nigus Wodajniw Mamuye:「海上絲綢之路」是海上貿易之路,是雙邊交流和友誼發展之路。我希望能將廣東更多的發展經驗傳遞給自己的國家,也希望有更多的廣東企業到埃塞俄比亞投資、做生意。這次來到廣東,尤其是在廣州,我了解到很多來自非洲國家的人在這裡工作,也了解到了很多廣東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項目。這些都切切實實地向我展示了一個發達、開放的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