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第三艦隊司令肯尼斯·弗洛伊德(右三)與中國官兵交流。 新華社
馬靜
中國海軍參加「環太軍演」之所以備受海內外關注,是因為它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主導軍演的美國首次破例邀請中方參加軍演,中國這個昔日環太軍演的「假想敵」突然成了「座上客」,中國海軍派出一支接近於「小航母編隊」的艦艇編隊前往美國本土參加大範圍多國軍演,凡此種種都是「從無到有」的「零的突破」。
輿論認為,中美雙方此次都釋放了足夠的善意,都希望由此開始構建增進互信、減少分歧、健康良好的兩軍關係。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缺乏戰略互信是多年形成的,改善也非一日之功。中美雙方都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中美兩軍之間的軍事互信絕不可能由一次軍演就有所改變,前路任重道遠,中美雙方都需要且行且珍惜。
回顧過去,軍事關係一直是中美兩國雙邊關係中的薄弱點,2010年,美國向台出售武器,中國切斷兩國軍事聯繫。此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2013年莊園會晤,兩國元首提出建設新型大國關係,中美兩軍關係得以改善。今年4月美國防長哈格爾訪問中國,與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就雙方軍事關係框架達成一致意見,也為此次軍演奠定了基調。這次軍演可以算是中美兩軍關係改善最具實質性突破的事件。
顯而易見,兩國之間的政治分歧是兩軍互信構建不易的主要原因。直到現在,中美兩軍之间摩擦和爭吵持續不斷,美國個別人不斷渲染的「中國軍事威脅」、東海南海爭端、網絡安全,以及美國無休止地對台軍售都成為嚴重影響兩軍關係進展的「絆腳石」。
「鬥而不破」、「合作與鬥爭並行」是當前中美兩軍關係的真實寫照,可以預見這種關係還將持續很久。中美兩國要想構建健康的良好的兩軍關係,還需要各自進行管控,既正視分歧的存在,又注意減少分歧對合作的影響,確保兩國利益的共同面始終大於衝突面,推動兩軍為友的因素始終大於推動兩軍為敵的因素,把「對抗與衝突」關在「合作與共贏」的籠子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