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湖南湘潭工農閘廢水處理與回收工程。2008年9月該工程投產後,每年可回收水量2400萬噸,減排懸浮物1800噸、化學需氧量1200噸,大大減少了對湘江的排放。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青霞、易新 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自2007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為「兩型」試驗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起,湖南「長株潭模式」被國家發改委稱為一種社會發展模式。所謂資源節約可體現於低碳技術,而環境友好亦可從減少污染體現出來。湖南省早於2011年設綠色GDP考核體系,是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其中一項措施,此外又推進十大清潔低碳技術,通過技術改造以達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長株潭試驗區工委書記張文雄表示:「湖南兩型建設六年來最大的成績,一是推動了轉型發展,二是探索了生態文明改革的新路子,積累了經驗。」2011年湖南率先實施綠色GDP指標考核體系,現有的GDP核算中,融入資源及環境因素,將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綜合考評,並對各個市(州)的經濟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生態指數進行打分、排名及發布。
推廣十大低碳技術
從2010年始湖南在全省大力推廣十大清潔低碳技術,湖南省湘潭縣梅林橋鎮郭家橋村的200多戶村民已經用上管道燃氣,唯管道裡輸送的卻是沼氣。這些沼氣主要來源是當地村民提供的秸稈和養豬產生的糞水,經集中發酵處理,然後供給村民作日常生活能源使用。作為湖南第一個大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通過處理600噸水稻秸稈及2500噸豬糞水,每年可產生沼氣15萬多立方米,可保證附近400戶農民的生活能源需求。
位於長沙湘江新區的長郡梅溪湖中學,該校單車棚可以太陽能發電,產生的電能直供學校照明和LED顯示大屏;冷氣是用地源熱泵技術,教室裡冬暖夏涼;校內利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日處理生活污水200噸。
600億治湘江重金屬
本世紀初,毗鄰湘江的竹埠港工業區一度成為湖南省環保污染重災區之一。2011年3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劃投入595億元,力求通過5至10年時間基本解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重大問題。
湖南省將湘江治理保護列為全省的「一號重點工程」,目前,湘江流域污染企業已關閉1000餘家,湘江水質明顯提升。家住湘江河畔的李建國說:「從前年冬天開始,碧波蕩漾的湘江又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