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聲天地網頁》說「電影是薛覺先先生藝術上另一偉大成就。」這評價十分中肯,因為薛覺先和唐雪卿伉儷是時裝粵曲電影和粵劇電影的先鋒。
梁潔華在《淺論薛覺先的藝術成就》一文說:「1933年薛覺先到上海拍電影,是他走上藝術創造道路的首個轉折點。當時粵劇正受到中外有聲電影市場的嚴重衝擊,廣東近百個戲班,近萬名粵劇藝人,有一半戲班和藝人處於散班和失業狀態!「天一影片公司」主動要求與薛覺先合作,搞了一套由梁金棠根據美國默片《郡主與侍者》改編成粵劇的外國西裝戲,拍成有聲電影。由於這個戲在舞台早有口碑,薛覺先和拍檔花旦唐雪卿的表演也很出色,加上故事又迎合當時的民主潮流。在廣州新華戲院上映後打破當年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接着在廣東、港澳和海外也捷報頻傳,使薛覺先和唐雪卿這對新婚夫婦成了銀幕紅人,並引起了香港電影製片商對粵劇電影的投資意向和商業競爭,從1933年第一部被稱為粵劇電影的《白金龍》開始,至上世紀80年代為止,香港拍了近萬部這類影片,由此可見薛覺先也稱得上粵劇電影的開山鼻祖。」
雖然研究中國電影的學者都稱1913年拍攝的《莊子試妻》作為第一部粵劇電影,開創了粵劇電影的歷史;但這無損《白金龍》的歷史地位,《白金龍》在1933年首破當時香港與廣州的票房賣座紀錄,在新加坡、馬來亞東南一帶也極受觀眾歡迎。 該片插曲《花園相會》在當時十分流行。時裝粵曲電影《白金龍》賣座,對粵語片的興起,功不可沒。
至於粵劇電影方面,薛覺先《生活》一片裡,第一次在電影中演出了粵劇折子戲《偷戀隔墻花》,其後在《姑緣嫂?》,他以戲中戲形式穿古裝演唱他的名曲《祭飛鸞后》。1939年至1940年,薛覺先開拍多部改編自同名粵劇的時裝粵劇電影,句括時裝喜劇《銀燈照玉人》、古裝片《風流皇后》及倫理片《胡不歸》(論理片,均改編自家傳戶曉薛生主演之同名粵劇、此片曾七次搬上銀幕)。
抗戰勝利後,1947年他回港再次投入電影工作中,作品包如《胡不歸下卷》、《冤枉相思》、《新白金龍》、《春風得意》、《歸來燕》、《人面桃花相映紅》、《孟麗君》、《斷腸姑嫂斷腸夫》、《人海萬花筒》、《紅白金龍》、《帝苑春心化杜鵑》、《真假武潘安》、《孟麗君》、《晨妻暮嫂》等等。
薛覺先能在上海大展拳腳,得力於唐雪卿的人際脈絡;況且唐雪卿本身是電影演員,能演、能導、能製,台前幕後皆能,在薛覺先的電影事業中,起着導航燈的作用。■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