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世界盃令全球目光聚焦南美,也讓人關注到當地經濟問題。南美經濟在過去10年受惠於商品原材料出口強勁,掩蓋諸多結構性問題。隨着全球商品價格及需求開始回落,拉美國家亟需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但經濟積弊卻非一時三刻能解決。
2004年至2011年間,拉美國家年均經濟增長率為4.3%,去年降至僅2.6%。2011年起中印經濟增長放緩,除油氣以外的全球商品價格不斷回落,令拉美頓失增長動力。去年僅錄得2.3%增長的巴西經濟,今年恐進一步放緩;智利今年增長估計是4年來最低;過去10年經濟表現領先鄰國的秘魯,去年增長也降至5%,遠低過2005年以來的7%年均值。
與中國相反,南美國家尤其巴西的增長模式問題在於消費所佔比重太多、投資偏低,當消費力下跌,投資未能發揮支撐經濟的作用,令經濟增長無以為繼。目前整個拉美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25%,低過東南亞的約30%,其中巴西更只有18%,增長嚴重滯後。
地下經濟拖累整體生產力
與亞洲經濟體相比,南美勞工生產力落後,主因是教育水平不足。企業缺乏創新、運輸網絡落後、各行業尤其服務業缺乏競爭,都令生產力難有大幅提升。
南美經濟結構畸形,擁有龐大地下經濟,通常從事這些行業的人,生產力都會低得多。以一半勞動人口從事地下經濟的墨西哥為例,雖然當局多番改革,但人均生產力購買力平價仍由1981年的每小時18.3美元(約142港元),降至2012年的17.9美元(約139港元),原因就是地下經濟拖低整體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