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釣魚島。資料圖片
日本政府聲稱擁有釣魚島領土主權,其中還有一條「論據」便是釣魚島是琉球的附屬島嶼,但韓結根發現,在琉球國人的詩文、圖誌中,釣魚島從未進入琉球版圖。而琉球官生鄭學楷在《海上觀潮歌》中的自注--「姑米,下國屬島,過此則無島嶼矣」,更是最能說明釣魚島歸屬的歷史材料。在他看來,這從「他者」的角度,確證了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日本即便於1879年「吞併」了琉球,其附屬島嶼也不可能包括釣魚島。
韓結根表示,根據常理,釣魚島在交通方面有着如此重要地位,如果屬於琉球王國領土,琉球人在記載自己國家歷史地理的版圖中應該有所反映,但事實並非如此。韓結根檢閱了現今存世的琉球王國所有漢文文獻,發現設有專門章節全面記錄和講述琉球疆界和島嶼的文獻中都無釣魚島。
中國琉球 黑水溝為界
刊刻於康熙47年(1708年)的《指南廣義》,是一部記載琉球赴中國進貢,關乎航海問題的文獻。《指南廣義》以文字形式記載了自中國往琉球和從琉球返回中國,用羅盤針所指示的航道,且將鄭和等人所作「海島圖」經過刪節重新處理,置於全書卷首。
這幅圖自右向左依次標明由中國福州往琉球中山沿途必經的一些海山島嶼。耐人尋味的是,書的中縫右邊的島嶼訖於赤尾嶼,中縫左邊的島嶼起於古米山;中縫左側的古米山、馬齒山上方均有說明性的文字,如「古米山」上方曰:「古米山,國人所謂久米島是也。周四六里,二十町」,而在中縫右側則無一島嶼有說明性的文字。
韓結根認為,海島圖的這種排列方式與文字說明,絕非無意為之,恰恰表明書的中縫便是國界線,圖中左側有說明性文字一方的島嶼屬琉球,右側無說明性文字一方的島嶼屬於中國,古米山便是琉球王國最西南端的島嶼,依次排在其西南邊的赤尾嶼、黃尾嶼、釣魚台都是中國的屬島。事實上,書的中縫處正是中琉之間界水--黑水溝所在的位置。
詩歌注釋 再證史實
而琉球官生鄭學楷的《海上觀潮歌》,更是直截了當地證明了上述觀點。鄭學楷是琉球國久米府人,北京國子監肄業官生,咸豐間仕至都通事。道光20年(1840)秋,琉球國中山王尚育派遣使者奉表赴中國進貢方物,當時鄭學楷以「現官里之子」的身份,隨同貢使到北京國子監讀書。在海上航行時,四位琉球國陪臣子弟各寫了一首《海上觀潮歌》。鄭學楷在詩中說,「長帆十幅出姑米」,詩下還自注曰:「姑米,下國屬島,過此則無島嶼矣。」
韓結根分析,所謂「無島嶼」,當然是說前方無琉球島嶼,這說明琉球國西南端島嶼止於古(姑)米山,這與中國歷代琉球冊封使的出使記錄,以及其他文獻中關於中琉領土分界的記述是完全一致的,中琉兩國歷史文獻中這種若合符契的文字記敘,說明在明清時期,兩國政府在領土劃界方面有着非常明確的共識,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歸屬權在兩國之間是毫無爭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