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軍少將馬國超。
約訪數次,終於在北京開往上海的高鐵上開始了對馬國超少將的採訪。「一個月有半個月都在出差,沒辦法,事情太多了。」格子衫、白布褲換下一身戎裝,很難看出這位神采奕奕的海軍少將已年過七旬。談到七十年前父親的教誨,他情難自已;說起自己一手創辦的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他更是如數家珍。連續四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他對記者說,不論何時何地,他念念不忘的是父親教會他的兩個字:「中國」,身體力行的也只有兩個字:「奉獻」。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馬曉芳
馬國超這樣形容童年對他的影響:「父親對我影響是終生的。父親沒有給我留下任何物質遺產,卻給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光榮傳統、革命精神、人生哲學,人格魅力等等。從一個普通孩子成長為一名共和國將軍,兒童時期啟蒙教育給我打下了堅實基礎。」
像孝敬父母一樣孝敬祖國
「父親犧牲時我才四歲,對於他的記憶非常模糊,但卻有一件事永遠清晰如在眼前。」回憶父親馬本齋,馬國超總會談起父親臨終時對自己的諄諄教誨。
「父親病重時,母親帶我去病房看望父親。剛到病房,父親就問我:昨天教你的兩個字還記得嗎,還會寫嗎?我說:會。於是我就在紙上歪歪扭扭地寫下前一天父親教我的兩個字:中國。」馬國超說,當時父親看了非常高興,大聲告訴他:「咱們祖國名字就叫中國,你將來長大以後,就應該像孝敬父母一樣孝敬我們的國家。」
「『中國』這倆字是父親教我的第一個詞語,也是最後一個,不久他就逝世了。從那時起這兩個字就跟父親的話語一起刻在了我的心裡,永遠銘記。」
「子承父業」着戎裝
「高中畢業,我原來的志願是報考電影學院,因為我特別喜歡電影藝術,自己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母親卻跟我說:你還是要子承父業,去當兵。於是我就按照母親的希望,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報考了軍事學院。」
1959年,馬國超順利考上軍事學院,參軍入伍,並在畢業後被分到基層部隊,做了一名普通海軍測繪幹事,一做就是17年。「十幾年的基層工作,沒覺得委屈,就想着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他說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
促軍艦與同名城市共建
作為一名海軍少將,馬國超為海軍的政治工作創造了很多先例。
艦艇是浮動的國土,每艘艦艇從誕生起就有它的編號和大名。根據《海軍艦艇命名條例》規定,水面艦艇具體命名規則為:航空母艦、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訓練艦以人名命名。
時任海軍群工部部長的馬國超發現在城市或者駐地搞軍民共建比較容易,但是軍艦遠在海上,就很難實現軍民共建。他同時想到,軍艦都有名字,如青島艦、煙台艦、保定艦等,完全可以把這些軍艦與同名的城市聯繫起來軍民共建。
他立即向有軍艦名的城市政府發信,很快得到這些城市的積極響應。「這個共建形式很快得到推廣,並形成傳統保持至今。對增進軍民感情起到了很好作用。」 馬國超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