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震區路難行 救災大考驗


放大圖片

■救災部隊一面開道,一面行進。本報雲南報道 組 攝

上千號人、上千噸的救災物資、上千台車輛、機械只能耗在路上、堵在山下,進不了災區、出不了力,乾着急!這一幕雖然今天大有改觀,但仍需繼續保證道路無阻,陸上生命線暢通。從地震次日挺進震中至今,除了冰冷的死亡數字、慘烈的地震現場,以及奮不顧身的救災隊伍,通往災區的道路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日清晨,記者驅車從縣城出發趕往震中龍頭山鎮。公路上,救援車、救護車、警車以及社會車輛「癱瘓」在路邊,使本來就狹窄的公路更加擁堵。在距龍頭山鎮還有8公里的沙壩時,記者只能徒步進山。地震和暴雨過後,蜿蜒的盤山公路多處發生巨石垮塌,山體滑坡讓土路更加狹窄,不時還有石塊泥塊滾下。徒步尚且艱難,更別說重型機械和救援車輛的通行。

尚有133公里村路未通

在進入龍頭山鎮的路口,巨大的塌方堵住了進出的唯一通道,每一個傷員的運出、每一箱食品的運進,救災人員肩挑手扛也只能通過一個水泥便橋側身而過。幸虧前晚架通了簡易鐵橋,緩解了進出之困。但昨天還有消息說,震區尚有133公里鄉村道路需要排通。

在另外一個重災區火德紅鎮李家山村的幾個山區村小組,通行就更為艱難。4米寬的道路,沿山邊而建,一邊就是深谷,在汽車交匯時就顯得異常的危險。記者跟隨緊急派往處理堰塞湖險情的13集團軍工程兵部隊前往李家山時,拉着舟橋和大型挖掘機的軍車只能慢慢移動,甚至轉個彎都要耗費較長時間。一段只有10公里的山路,走了3個多小時。

連日的暴雨、持續的餘震、潛在的泥石流也給「快速保通救援」帶來了巨大的危險。黃金72小時之後,災民安置、重建家園等仍面臨道路不暢的挑戰。 ■和向紅 魯甸災區報道

相關新聞
甘家寨滅村 50人活埋 (圖)
震區路難行 救災大考驗 (圖)
中士遇惡浪生死未卜 (圖)
中央救災資金加碼16億
2.4噸流感疫苗運災區
中行捐款500萬救災
澳府撥款一億賑災
傷亡統計(截至6日18時)
災民:堅守家園就有希望 (圖)
「房子兒子沒了,不能再沒了女兒」 (圖)
沒有炊煙的家園 (圖)
孩子笑臉綻放希望 (圖)
兩「地震寶寶」誕生母商取名平平安安 (圖)
八旬老人被埋67小時獲救 (圖)
人民政協專刊(第77期) (圖)
黨派合力 共抗天災 (圖)
厲無畏:亞洲創意之都 香港地位鞏固 (圖)
錢穎一:內地醫改提速 社會資本蘊機遇 (圖)
孫懷山以棋為媒 搭建中韓友誼橋樑 (圖)
劉宇一南京青奧會特展將在江蘇開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