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救災部隊一面開道,一面行進。本報雲南報道 組 攝
上千號人、上千噸的救災物資、上千台車輛、機械只能耗在路上、堵在山下,進不了災區、出不了力,乾着急!這一幕雖然今天大有改觀,但仍需繼續保證道路無阻,陸上生命線暢通。從地震次日挺進震中至今,除了冰冷的死亡數字、慘烈的地震現場,以及奮不顧身的救災隊伍,通往災區的道路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日清晨,記者驅車從縣城出發趕往震中龍頭山鎮。公路上,救援車、救護車、警車以及社會車輛「癱瘓」在路邊,使本來就狹窄的公路更加擁堵。在距龍頭山鎮還有8公里的沙壩時,記者只能徒步進山。地震和暴雨過後,蜿蜒的盤山公路多處發生巨石垮塌,山體滑坡讓土路更加狹窄,不時還有石塊泥塊滾下。徒步尚且艱難,更別說重型機械和救援車輛的通行。
尚有133公里村路未通
在進入龍頭山鎮的路口,巨大的塌方堵住了進出的唯一通道,每一個傷員的運出、每一箱食品的運進,救災人員肩挑手扛也只能通過一個水泥便橋側身而過。幸虧前晚架通了簡易鐵橋,緩解了進出之困。但昨天還有消息說,震區尚有133公里鄉村道路需要排通。
在另外一個重災區火德紅鎮李家山村的幾個山區村小組,通行就更為艱難。4米寬的道路,沿山邊而建,一邊就是深谷,在汽車交匯時就顯得異常的危險。記者跟隨緊急派往處理堰塞湖險情的13集團軍工程兵部隊前往李家山時,拉着舟橋和大型挖掘機的軍車只能慢慢移動,甚至轉個彎都要耗費較長時間。一段只有10公里的山路,走了3個多小時。
連日的暴雨、持續的餘震、潛在的泥石流也給「快速保通救援」帶來了巨大的危險。黃金72小時之後,災民安置、重建家園等仍面臨道路不暢的挑戰。 ■和向紅 魯甸災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