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安置點的帳篷裡,孩子的笑臉讓人們看到重建家園的希望。 本報雲南魯甸災區 報道組 攝
艱難中進入魯甸火德紅鎮李家山村,現場景象再次刺痛我們的心。與龍頭山鎮的龍泉村相比,這裡的生活條件更加艱難。沿山坡而建的各個村民小組星羅棋布般散落在山中。
突如其來的地震讓有的村小組被堰塞湖整體淹沒,有的被徹底摧毀。從老屋基村到火德紅鎮中心中學安置點,每個受難的災民都沉浸在痛苦中,但一個個孩童不時在廢墟邊或安置點跳上跳下,他們臉上露出的笑容讓人難忘。
火德紅鎮中心中學裡安置着被堰塞湖淹沒的紅石岩村村民,這裡是孩子最集中的地方。10歲小女孩易恩濤的家在震後2小時就被堰塞湖淹沒,她與爺爺奶奶在山中淋了一夜的雨後,被轉移到安置點。家已被水淹沒,甚至連假期作業都沒來得及取出的她,樂觀、積極。當奶奶手捧救災隊發放的方便麵卻痛苦得無法下嚥時,小恩濤卻大口吃起來,還不時說道:「我最喜歡吃方便麵了,奶奶快吃,身體要緊。」在安置點的這兩天,小恩濤成了家裡最大的安慰,時不時羞澀的動作和像個小大人一樣的說話語氣,不知減輕了家裡人多少心裡負擔。
安置點裡孩子很多,有的孩子手裡拿着發放的糕點在吃,有的互相追逐玩耍,每個孩子臉上都帶着笑容。這不是他們需要的生活,這裡也不會成為他們永遠的家,但他們依然笑着。這一張張笑臉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本報雲南魯甸災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