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專欄提過,撰寫介紹唐雪卿的文章,是因為受邀參加一個紀念薛覺先逝世一百一十周年的活動,須搜集薛覺先的資料,才會對唐雪卿的貢獻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印證粵劇不是故步自封的「老古董」,而是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融入西洋文明,分別只在要「全盤西化」,抑或「西為中用」。
上世紀初成長的青少年在學校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西洋文化,對成年後的藝術活動,自自然然也有點影響。例如薛覺先的競爭對手馬師曾,跟曾叔祖馬貞榆攻讀四書五經,但十五歲考入「敬業中學」時,曾演過文明戲。
至於薛覺先本人,十歲左右,被青年話劇團吸收童角,讓他參加《做人難》、《傷心話》等揭露社會黑暗劇目的演出。十三歲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十五歲中途輟學。
可以肯定地說,薛、馬二人都曾接受過西方式學校教育和「文明戲」的薰陶,更且同是在青年時期才學做戲。
以薛覺先為例, 十七歲在皮革舖做學徒,但他越來越不願意為外國老闆打工,受其剝削。他的朋友知道他喜歡唱粵曲,就勸他改行學戲。於是,薛覺先辭了工,到廣州找在「環球樂」班當粵劇演員的三姐夫新少華,拜他為師傅。從此,便正式以薛覺先為藝名,進班學戲,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當時是1921年,薛覺先18歲。
在「環球樂」班,除了跟姐夫學戲,薛覺先還處處留心向別人學習唱曲和身段。由於他是讀書人出身,又肯虛心請教,大家都很喜歡他。薛覺先和音樂員的關係也很好,很快就學會了吹簫、拉琴和打鼓。一年後,薛覺先開始臨時頂替別人演「天光戲」。有一天,他飾演一個小和尚,因為他扮相俏麗,演技詼諧,引起了班主的注意,就以年薪300元,聘他做「拉扯」的角色。 「拉扯」是粵劇演員十大角色中的「十雜」,什麼戲都做,總是扮演閒角,如朝臣、家院、旗牌、書童之類。
1922年,經由姐夫新少華介紹,進入「寰球樂」戲班,跟隨著名演員朱次伯跑龍套,他刻苦用功,接受力特強,模仿朱次伯維妙維肖,深受朱次伯先生賞識。那時候,粵劇在演出前,照例有一場「文明新戲」,薛覺先負起自編自演的任務。■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