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太平湖公園。 網上圖片
朵 拉
我們要去的地方名叫太平。
車子剛開動,客串的導遊開始說太平故事。
英國殖民地時代,這裡原名拉律,盛產錫礦,許多華人幫派因而到此爭權奪利。其中以義興和海山之爭最為人知,兩幫人馬糾紛不斷,衝突事件嚴重至人命傷亡。同時馬來土邦的王權也在不停鬥爭,結果讓英國人有機可乘。1874年以平定戰亂為名,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爵士號召兩派人馬在霹靂州離島邦咯島簽訂協議書,史稱《邦咯條約》。英國殖民地的權力本來只涵蓋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邦咯條約》簽署過後,英國人開始派遣參政司進駐馬來土邦。參政司是美其名而設的職位,暗地裡是在擴大英國殖民地在馬國的版圖。
英國人平定戰亂後,認為和平在望,也希望血腥不再,把拉律改名太平,這是馬來西亞第一個以中文命名的城市,也是霹靂州最早發展的地方,太平因此是《邦咯條約》以後才出現的名字。初始定為霹靂州首府,過後卻讓更大的城市怡保取代。
這個只有186.46 平方公里的小城,是馬來西亞第一個擁有完整城市規劃的城市,首府的位置雖然不再,但因發展歷史悠久,成為全馬擁有最多第一的老城。1844年馬來聯邦的第一個高原度假村就在太平湖畔的太平山,接下來是第一個游泳池,第一個回教堂,第一個炮兵倉庫,第一個治安法庭,第一個港口,第一間英校,第一個電報郵政局,第一個警察部隊,政府和私營的醫院也都是全馬第一家,第一個火車站,第一間女英校,第一家馬來報章、淡米爾報章、英文報章,還有監獄、博物館、政府辦公室、聖公會、師範學院、草地俱樂部、錫蘭商會、旁遮普協會、印度人協會、機場、圖書館、鐘樓、軍隊、水上樂園、高爾夫球場等等共四十個。
這四十個第一之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太平湖公園,正是我們到太平的主要目的地。
2013年8月馬來人開齋節期間,之前擔心高速公路大堵車的情況幸好沒有出現,不能怪馬國主人擔憂,華人的農曆新年是初一到十五,通常放假三五天;慶祝開齋節足足一個月,假期起碼十天到兩個星期。這一個月裡的每一個小周末,大道或小路都可能出現堵車現象。
車子離開高速公路,踅進開往太平的方向,在國道上走不多時,車上的中國學者問:「我們到太平了嗎?」
天色晴朗,蔚藍得像明鏡的天空,薄薄的白雲在飄飛。青翠碧綠的行道樹,種得很密。平直的大路寬寬,車少人稀,建築物矮矮的,不見高樓大廈,遠處的青山變得很近,彷彿伸手可及。陽光映照着一重一重淺翠深綠的光影,就算不懂畫畫的人,只要按照顏色的濃淡隨手記錄,便是一幅風景優美的寫生圖。
「這就是太平市區了嗎?」中國學者吃驚的語氣,調得有點高了。「沒有車,沒有人,沒高樓,沒大廈!」不能置信的表情叫當地人驚異得再次強調「是是是,我們已經在太平市區了。」
馬來西亞有十三個州,學者們來到北馬,除了帶他們觀光英國殖民建築特色以及以娘惹食物和街邊小食聞名遐邇的檳島,還北上到泰國馬來風情融合的吉打州采風,至於往南的霹靂州,首選太平。許多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澳門的朋友都說檳城人的生活節奏慢悠悠,我想,那是他們沒有來過太平。
太平人步伐的緩慢也許曾經被人詬病吧,在那人人都講究跑得快好世界的年頭,眾人猶恐追不上時代般努力向前衝,速度越迅速快捷,才有資格成為現代人。快餐、速食麵、三合一飲料的發明就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出現。今天的太平,卻是眾人追求和嚮往慢生活的好地方。這回來到太平,誰還要吃快餐?
僅有三天兩夜的行程,太平著名的小食,住一個星期也吃不完。薄餅、炒粿條、咖喱麵、雲吞麵、娘惹糕、豬腸粉、紅豆冰、雞絲河粉、辣沙、蠔煎、炒粿角、福建麵等。每一攤檔都排着長隊,等得食客的頸項變長,本來小食不是快餐,卻是速度稍快的食物,卻也變慢餐了。另外名為香餅的馬蹄酥,遊客到檳城,都會買幾包當手信,可是,有人卻說太平的比較可口。口味非常個人私己,到底哪家好吃,這就留給檳城和太平人去爭執了。
悠閒度日的太平人對爭執應該沒興趣,他們更喜歡打賭。什麼都第一的太平,降雨量也是全馬第一。每天黃昏,太平當地人站在咖啡店門口,那時間正好是下午茶過後,大家對着太平山頂遙望,黯暗的天氣陰沉沉,涼涼的清風迎面吹拂,重甸甸的烏雲在山頂凝聚,然後彼此開始互相揣測:今天下午幾點下雨?
天天都要雨一下的雨城,打傘的人不多,人人習慣在雨中辦事,雨下雨的,太平人步履輕鬆在太平湖邊漫步散步跑步,全都不把大雨小雨當一回事。
太平人看雨,猶如日日來相伴的老朋友。
雨中環遊太平湖,八景一個個迎面而來:「皇崗聽猿」、「曲橋待月」、「碧水紅蓮」、「春島幽情」、「竹韻琴音」、「鐵騎尋芳」、「平塘獨釣」,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翠臂擒波」。可能遊人太多,結果皇崗無猿;曲橋白天無月;碧水要逢八、九月蓮花才盛開;春島可能尚餘幽情,卻沒機會到島上去加深感覺;竹韻隨風吹起,惜無琴音;沒有鐵騎,就坐在車裡遙遙遠眺尋芳;雨中平塘亦因時間所限沒法釣魚,唯有「翠臂擒波」,自當年從中國南來華聯中學教書的現代詩人許建吾倣傚自己的家鄉景致,為這八景取名開始,老雨樹的枝幹依舊日夜穿過湖邊的大路,伸展到對面的湖上,有風或無風,有浪或無浪,永恆的美直到今天不變。
一個景足以撩人,這話卻是零度誇大,每一回來到太平,見到翠臂擒波,似乎看到雨樹的靈魂和湖水的秘密訊息在自然中交遞。有一種柔軟人心的感覺久久不散。
客串導遊的人曾經為了這一幕美景差點定居湖畔,可惜機緣不足,然而,總是找機會走進太平,到湖邊徐緩踱步,看着淡淡的雲,輕輕的風,太平給人感覺就是很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