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多個關注基層住屋團體趁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左)出席研討會,手持高爾夫球桿及羽毛球拍等道具到場請願。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香港寸金尺土,樓市屢創新高,教不少投資者、炒家拍手稱快。然而,樓市亢奮的同時,基層和邊緣中產成為「無殼蝸牛」,前者對公營房屋望穿秋水,一家幾口以天價瑟縮於僅足夠容身的蝸居;後者因不符申請公屋資格,大半工薪用於租住貴價樓,難以儲得置業首期,「上車」遙遙無期。而中產人士即使有能力置業,但其供樓壓力亦不足為外人道。下文將會闡述目前本港住屋問題現狀,並會分析其成因及影響。 ■黃德正 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基礎級:樓價冠全球 基層中產「上車」難
香港的樓價冠絕全球,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早前稱,價值600萬元單元只屬「上車盤」,對一般市民而言可謂十分吃力,而即使儲得置業首期,亦未必有能力供樓,令不少邊緣中產難以置業安居。有外國調查機構去年研究指出,香港樓價中位數為258萬元,相等於家庭每年入息的11.4倍(供樓負擔比率),屬「極度難負擔」水平,冠絕全球。有人認為,高樓價主要導致3個住屋問題:
1.基層「上車」無望:基層收入緊絀,在「上車」無望之餘,亦礙於公屋資源有限而難以上樓,只得居於劏房、籠屋等,這些蝸居呎租直迫豪宅,百多平方呎的細小單位,租金可達數千元,令基層捉襟見肘。
2.邊緣中產置業難:有人認為,香港的樓價處於不合理水平,與一般市民的工資脫節,根本難以負擔。月入超越公屋申請要求的「邊緣中產」,一方面不能享受公屋資源,另一方面亦「被迫」租住「貴價樓」,租金往往佔去薪金逾半,令這群人更難以儲錢,其生活與基層無異。
3.「上車」中產成樓奴:本港的中產人士收入穩定,有能力負擔一般單位。有學者的研究指出,若要在市區購買一個400呎單位,即使把全數工資用來供樓,亦需約11年才能完成供款。此數字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可見中產人士即使成功置業,往後數十年亦得被房貸捆綁,成為「樓奴」。
進階級:勾地熱錢高地價 公屋私樓難應求
有人認為,導致香港住屋問題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有六大原因。
低稅制高地價
香港自殖民地時期,已奉行簡單低稅制,其薪俸稅、利得稅屬低水平。而政府為維持龐大收入以應付基建、日常運作、社會福利等開支,遂推行「高地價政策」,透過限制土地供應提高土地價格,因此,本港的地價於國際社會亦數一數二。高地價政策間接助資本厚雄的大地產商取得壟斷地位,有能力影響市場,同時亦是導致樓價過高的主要原因。
公屋供不應求
根據政府資料,公屋輪候冊的人數逐年上升,由2010年約13萬人,升至2012年約22萬人,而2012年至2017年的公屋落成量僅79,000,遠遠不足以應付需求量。同時,由於私樓價格屢創新高,市民眼見上車無望,令越來越多年輕人一年滿18歲便申請公屋,直接加重輪候壓力。
工資難追樓價
一般而言,資產價值上升屬正常現象,若工資有相應升幅,亦可視為「可負擔範圍」。根據資料顯示,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港人平均每年工資增長可達15%至18%,因此即使90年代後期本港樓市攀升至「癲價」,市民亦可由預期的工資增長來分擔。然而,近年港人年均加薪幅度僅為2%至4%,面對持續上升的樓價,其負擔能力便顯得更低。
勾地政策推價
立法會議員田北俊曾撰文批評勾地政策推高樓價。他指出,政府即使勾地後未能成功出售土地,亦會以當時的報價作為釐定下次招標底價的參考,變相令勾地價格越推越高,刺激樓價進一步上升。
熱錢湧港「推價」
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加上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促使大量熱錢流入本港。政府資料顯示,單單2008年底至2009年底,流入本港的境外資金達6,400億港元,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直言「前所未見,聞所未聞!」這些境外熱錢流入本港,主要投資於股票、房地產等項目,間接推高樓價。本港傳媒亦不時報道內地溫州富豪組成「買樓團」,動輒豪擲億元購買多個單位,令樓市出現泡沫。
公屋富戶增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不少人改善經濟後,都會選擇交還公屋單位、自行置業,令其他有需要人士能享用公屋。然而,由於現時樓價過高,公屋戶即使改善經濟水平,亦難以負擔自置物業,令公屋富戶日漸增加。根據政府資料,2002年的公屋富戶約11,000人,至2012年,富戶人數升逾1倍,達24,000人。
摘星級:房屋困局衍生諸多問題
現時,社會普遍認為香港的住屋問題帶來了各個方面的問題。
貧富差距 仇富湧現
香港是不少人的致富天堂,以往只要肯捱肯拚,便能夠向上流動,累積財富、繼而改善生活。然而,現時樓市熾熱,令不少年輕一代置業無望,不少人認為即使再拚搏,其工薪升幅亦難以追上樓市,令他們產生怨氣。
另一邊廂,部分人早年累積財富,再透過買賣物業致富,某程度上刺激樓市再度上升,令物業成為投資工具,脫離一般市民可承擔的水平。此情況令貧富矛盾叢生,甚至產生仇富情緒,為社會帶來不穩。
背負房債 淪為房奴
香港的樓價水平極高,基層人士固然難以置業,只能居住於劏房、籠屋等不適切居所,居住環境非常惡劣。而即使已置業的中產一族,亦得負上廿年房債,成為樓奴,供樓壓力極大。
國際形象 大受影響
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屬世界前列水平,而本港以中產為主的社會結構,反映其發達城市的特徵。然而,香港現時仍然存在生活環境惡劣的劏房、籠屋,成為外國傳媒的採訪主題,令國際社會質疑本港的社會公義、生活水平與金融中心的地位不相符,大大影響本港的國際形象。
生育下降 影響發展
新生一代是維持城市發展的動力。政府資料顯示,本港的生育率僅為1.2,遠低於2.1的更替水平,長遠而言會加劇人口老化,降低社會生產力。
香港的居住環境不理想,供樓、租樓支出龐大,加上政府欠缺足夠的鼓勵生育措施,令年輕夫婦更不願意生育,長遠而言影響社會發展。
概念鏈接:
勾地政策:政府定期公開的土地儲備表(即「勾地表」)。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政府提出申請「勾地」,並個別報出底價。若報價符合政府預期,政府將會舉行招標拍賣,而報價者亦必需參與競逐,並經公眾拍賣,價高者得,直至買家的出價符合政府預期為止。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何謂勾地政策?
2.承上題,指出勾地政策為香港住屋帶來哪些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3.試分別指出及解釋本港的基層、邊緣中產及中產人士各自面對什麼住屋問題。
4.你認為住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市民的生活素質?
5.試提出可行建議以應付本港住屋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答題指引:
1.需首先明何謂「勾地表」,而有意者可向政府提出勾地。
2.可從勾地或可推高低價這一方面進行闡述。
3.可從基層上車無望、邊緣中產置業難、「上車」中產成樓奴三方面進行分析。
4.可從房債、生育能力下降進行分析。
5.從增加公屋數量、開發新東北等方面進行分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內地豪客湧港 一擲千金》,香港《文匯報》,2009年12月22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2/22/FS0912220004.htm
2.《數據分析:樓價趨跌 租金難獨善其身》,香港《文匯報》,2014年5月8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5/18/FI1405180008.htm
3.《學者倡長短招解住屋難》,香港《文匯報》,2014年4月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4/09/HK1404090019.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